
摘 要: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词汇充当着先行军的角色。通常,词汇都可以较早地反映出一种语言的发展态势及其走向。因此,认真全面得考察词汇系统的最新动态,不仅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在当下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及早杜绝损害语言系统的不良因素出现,从而达到完善语言体系的目的,汉语也是如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汉语中“新词语风暴”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以期达到追踪汉语发展轨迹、完善汉语词汇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新词语风暴;类新词汇;新用法;新结构;状况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加之全世界进入“后殖民”时代步伐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语言的应用也随之呈现出丰富、活跃、复杂的状态,在我国范围内,则突出体现为新生词语的大量涌现――即“新词语风暴”。大量新词新用法急速涌现,广受关注。
“新词语风暴”只是一个虚拟的定位,并不严谨,只是从新词语的数量、发展趋势和影响力等方面综合定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近年来汉语词汇系统中新的发展状况,具体而言,“新词语风暴”主要体现为汉语词汇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类新词语”,二是“新造词结构”,三是“新用法”。
这些类新词语、新结构、新用法是否具备进入汉语新词语系统的资格,我们暂且不论,现仅就这些类新词语、新结构、新用法对我国汉语词汇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来做些简要分析,总结我国汉语词汇系统的新的发展状态。
一、类新词语大量出现
虽然汉语词汇的表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仍然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大量原本陌生的新造词出现于交际之中。从严格的意义的上讲,这些新生词语也许并不具备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成为新词语的资格,但是在构词方式上却体现出了汉语词汇的特点,表意功能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姑且称之为“类新词语”。正是这些“类新词语”构成了我国词汇系统变化的主力军,同时,这些“类新词语”的使用情况也具有较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和分布领域的集中。
1、从数量上看,“类新词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产生“类新词语”的数量呈递增状态。以下数据可以清楚的表明“类新词语”在数量上的暴发过程:
①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收人了1992年至2003年这12年间,出现的新词语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
②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新词词典》的出版,带动了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出版的发展,至今类似的新词语词典已出版近30余部。
③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开始面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年的《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了171条年度新词汇,而2009年的《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公布的年度新词汇已达到396条。
虽然这些数据并不能肯定完全就是在某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出现的,但也足以说明新词汇新用法出现的速度在增快。
2、从意义来看,“类新词语”主要集中于反应社会生活层面,具有大众化、实用化的特征。体现了汉语表意的市识倾向和我国现代汉语新词系统的从众趋势。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2009年度新词语的调查统计,从超过131万个语料文本文件中提取出396条新词语。试对这396条年度新词汇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新词汇新用法”的分布领域,主要集中于百姓关心的生活、政治和经济领域。如下表1-1所示。
二“新造词结构”体现强大组造功能
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的一种,其强大的组造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每个成词语素单位的构词能力都不容忽视。而“新词语风暴”中所谈及的“新结构”恰恰反映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强大组造功能。为了更加贴切、生动地传达意义,大量的“新造词结构”应运而生,而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适用性。
这些“新造词结构”,有的是对“新生类词缀”的利用,所谓“类词缀”,就是指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而“新生类词缀”则是指近期内最新加入“类词缀”范围、与“类词缀”具有相似作用的词缀,如由“闪”作前缀而生成了成了“闪婚”、“闪离”、“闪玩”等词语,由“奴”作后缀而生成了“房奴”、“车奴”、“白奴”、“孩奴”等词语;有的是对旧词新意加以引申、发展,如“山寨手机”、“雷人”;有的则是全新的造词结构,如“范跑跑”、“小幸福”;更有外来词音译词长期使用后,取其部分转化为类词缀再造词,如“粉丝”,原本是英文“fans”的直接音译,表示“迷”,但是在长期使用后,“粉”逐渐成为新的成词语素,被赋予组词能力,加工成一种新的词语结构,即“明星简称+粉”,如“玉米粉”成为2007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的歌迷对自己的称呼、“翔粉”成为对运动员刘翔崇拜者得称呼。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新结构”不仅拥有强大的组造功能,而且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往往在一个“新造词结构”发展成熟的同时,会马上围绕这个结构产生一些列“类新词语”。如:“”和“富二代”两个词被广泛使用之后,“星二代”和“独二代”也应运而生;在“雷人”被广泛的应用于表示“惊人、吓人”之后,“雷语”、“雷文”便马上成为含有“雷”元素的“类新词语”。
为了反映这些“新结构”强大的组造功能和广泛的适用范围,特地通过网络、传媒、通信等渠道收集了一批词汇资料,主要集中于对人人网、新浪微博、博客、bbs等网络平台和部分报刊、杂志中所出现的流行语中的词汇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经过粗略的统计,绘成表1-2,借此反映“新词语风暴”中“新结构”的具体情况。 三“新用法”的“说”与“写”分离
如果说“类新词汇”和“新造词结构”在一定程度还是符合汉语词汇系统的语法规范的,以后也有进入汉语词汇新词语系统的机会,具有成为汉语词汇的资格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新词语风暴”中的第三种现象“新用法”则完全可以看成是对汉语词汇的扭曲。
“新用法”主要源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般情况下都是对现有汉语常用词的读音进行扭曲,然后又根据改变后的发音创造新的词汇书写形式,这种“词汇”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仍然表达原有词汇的意思,只是书写形式发生了改变,暂且将这种词汇称之为“网络体新词”。这种“网络体新词”只能流传于网络、街头或是手机短信息之中,并不能应用于正式场合的交流中,体现出一种“说”和“写”分离的状态。
而且这些“网络体新词”改变词汇发音的形式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最初使用者的主观意向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大体上主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对原有汉语常用词、重用短语的变读;二是欧化现象。
关于词语的变读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易查询其规律,但是经过粗略的归纳统计,可以初步的归因于说话语气婉转的加强目的导致了这类现象的产生,如下表1-3所示,就是这类“新用法”的简单总结归纳。
关于“网络体词汇”的另一方面就是“欧化现象”,即借用英语词汇或英语字母,来表达汉语中没有的字,或为了达到更形象的表达情感的效果。如近期网络中比较的流行的句子“hall”的一下子”(表示突然的动作或吃惊),其中的“hall”就是利用英语的发音来代替汉字,汉语中本没有对应这个读音的汉字,在此如此使用是借以作为一个形象的阐释,再如用英文字母“q”,是为了形象的表示某种事物可爱、小巧。还有直接用词汇拼音的声母字母来作为词汇的简写,如“pljj”(漂亮姐姐)。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变音现象,则是将英语发音汉语化,如fashion”读成“huai shen”,但是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在此不作为重点加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