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
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产生: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职能:
A.价值尺度(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通过价格形态使商品、服务能够相互比较
B.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使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
C.支付手段
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
D.贮藏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E.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2、货币制度
建立目的:
A.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智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
B.在现代社会,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要素:
A.货币材料的确定B.货币单位的确定 C.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
D.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 E.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种类:A.金属本位制(银本位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B.纸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内容:
A.货币材料的确定 B.货币名称、单位和价格标准
C.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D.发行保证制度
特点:略
3、人民币的特点
A.不兑现的银行券
B.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不与黄金挂钩)
C.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二章 信用
1、信用
概念: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
基本特征:偿还性
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2、银行信用
概念: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特点:A.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 B.借贷对象直接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3、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A.发行国家公债 B. 发行国库券 C.发行专项债券 D.银行透支或借款
4、商业信用的特点
A.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业形态提供的信用
B.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C.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5、P39习题8 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消费信用的贷款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A.意义: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改善人民生活;配合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商业银行多样化
B.1)个人助学贷款
2)个人消费类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利质押贷款
3)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二手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个人住房转让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
C.属于,是关于教育消费的信贷,是大学生借助自身的信用资源和预期未来收入,利用自己的信用资源完成学业的一种提前消费,在中国农业银行等网站,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归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第四章 利息和利息率
1、利率
概念: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表示方式:年利率 % 月利率 ‰ 日利率 0/000
2、利息的计算
单利:C = P * r * n S=P *(1+r+n)
C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利和。
复利:S =P * (1+r)n C =S—P
3、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利润的平均水平
●资金的供求状况
●物价变动的幅度
●国际经济环境
●性因素
4、P63习题10 管制利率的弊端主要有哪些?你对推进利率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是如何理解的?
弊端:导致信贷配给制;导致利息与收益的扭曲;扭曲资源配置;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黑市盛行;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等等。
理解:略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
1、直接标价
概念:以一定基数(1或1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折合多少本国货币来表示
数值变化意义:在直接标价法下,若汇率数字下降,则说明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跌,即外汇汇率下跌。
2、间接标价
概念: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基准,用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
数值变化意义:在间接标价法下,若汇率数值上升,则说明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下跌。
3、P76习题5 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汇率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能反作用于经济,对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动和产出都有一定影响。
略,请自己百度《金融学》(第二版 精编版)课后答案
第六章 金融市场的概述
1、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差异及包含的工具
●直接融资资金直接在最终投资人和最终筹资人之间转移;在直接融资中,金融媒介的作用时帮助资金提供者与资金需求者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整个过程中,金融媒介并不因此与资金提供者或者资金需求者形成债券债务关系。
包含的工具有商业票据和直接借贷凭证、股票和债券
●间接融资资金通过中介机构实现在最终投资人和最红筹资人之间的转移;在间接融资中,资金的供求双方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是由金融中介机构分别与资金供求双方形成两个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对于资金的供给方来说,中介机构是债务人,对资金的需求方来说,中介机构是债务人。
包含工具是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工具,如存款、贷款合约。
2、金融工具的概念
金融工具也叫金融资产,是指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期限、交个的书面文件,它对于债务债权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及其主要工具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期限长、流动性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高风险高回报。主要工具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一年以内短期融通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期限短、流动性强、以容易变现,价格价格小,低风险低回报。主要工具有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回购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等。
第八章 金融中介概述
1、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
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银行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等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券商,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2、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1、商业银行负债(资产)业务的内容
●负债业务内容: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浮漂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 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资产业务内容: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除保留一定部分的现今和在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证券投资和租赁业务等方式加以运用。
2、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应如何全面理解
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理解:三原则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性较小、安全有保障。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对此,银行要统一协调,以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3、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作用)P143
●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4、五级贷款分类法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的合同约定,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让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5、结合实际谈谈存款结构的变化
略
第十章 银行
1、银行的职能、地位
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发行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银行的银行,最能体现银行这一特殊金融机构性质的职能之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中存款准备、最终的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国家的银行,是指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等等
第十一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派生存款
概念: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计算方式:D=R*1/r D=L+R,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派生存款+原始存款),R为原始存款,L为贷款总额,r为铸币库存对存款的必要利率
制约因素及相互关系:
●法定存款准备金
●提现率,又称现今漏损率
●超额准备金率
三者比率越高,存款派生规模就越小,反之越大。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
概念: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产生原因:
●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币”。
治理:实行宏观紧缩,即紧缩性货币和紧缩性财政;增加有效供给;减税等。
●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半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造成成本上升的原因是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
治理:针对工资推进原因,实行紧缩性收入,如管制或冻结工资;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安公子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等。针对利润推进原因,制定物价一般价格水平。
●供求混合推动。
治理:略
治理对策:
A.宏观紧缩,包括紧缩性货币、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收入
紧缩性货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
紧缩性财政:削减支出和增加税收
紧缩性收入: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和冻结工资;运用税收
B.其他,如价格、收入指数化、增加有效供给等
第十六章 货币
1、我国货币的首要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我国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形式较为严峻,试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货币方面的治理对策(包括与工具)。
产生的主要原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投资过热和流动性过强,即“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体现在公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影响,即工资推动;垄断企业为追求最高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即利润推动。
●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间的结构失衡;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之间的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是我国近几年来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三大产业之间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落后,进而带来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不足,从而使得世平价格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其次,消费、投资和出口间的结构性失衡主要变现为投资重组但有效投资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不足,出口不具可持续性;最后我国结构性失衡的根源在于地方以提高GDP作为提高业绩的首要任务,带来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进而投资环境恶化,流动性过剩造成了资金的扭曲分配,资本由偏冷的经济部门刘翔偏热的经济部门。
治理对策: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债券,回笼资金,减少货币流通量。
●提高再贴现率,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的成本,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增加,减少商业银行运营资金,降低货币的流动性,从而使社会的总投资减少。
●货币的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渠道进行传导的,所以还要继续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