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批评:1.运用自身的思想能力,认识并抓住影片的思想内涵、倾向和主题
再逼真动感的影像对感官和心灵的冲击之外,感受潜台词和政治意图
对政治内涵和意图有了把握之后,以“二度阐释”的方式,将以获得的认识从艺术直观和感性认识中提取,确定一个批评的支点
进行延伸,开拓批评的空间
同向度/逆向度的政治批评;逆向度---对其政治内涵进行质疑(反对),升格的政治批评即政治批判
6.商榷式的政治批判:认同的同时提出异议,较为温和的提出意见
艺术批评:1.除去电影中所看的的任何因素,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
2.电影具有审美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的出发点=电影艺术的本体性;首先,我们不能将其打艺术形式的批评方式用于电影的艺术批评;其次,电影批评的公式效应(审美趋同性)建立在电影本体之上
3.真实感是电影本体论的基础(人们是否认同的基础),时空再造的虚构性是电影的又一大特性;真实感和虚构性构成了电影的本体基础---虚构出的假定性应巧妙地被“真实”掩藏起来
4.电影语言是具象直观的;而表述的内容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和抽象的精神世界;---电影必须用形象直观的语言表现“精神和意蕴”
5.“类型尺度”使我们需要对不同风格的影片采取不同的审美趣味/标准进行赏析
现实主义批评:
1.广义上将,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精神---正视现实 忠于现实 把握现实
2.正视现实忠于现实,依据现实并通过电影化的途径进行塑造: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内涵
3.传统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其他
启蒙现:在人物与情景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他们的冲突&欲望的冲突,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形象
批判现:以“批判”为核心
现:以马列为理论基础,重视无产阶级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以的观点具体的反应历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真实性+社会主义倾向性
4. 现实主义批评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性原则
5.是否真实准确的反映现实是标准;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历史逻辑;创作手法;意义和价值
作者批评:
1.认为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欧洲导演,也可以用来评价在大制片厂下具备个人风格的好莱坞导演;60s美国的作者论提倡者:安德鲁撒瑞斯
2.认为评价一个单眼是否是坐着的标准:能否熟练的驾驭电影技术;能否有一贯的主题内涵/语言风格;在平庸的剧本和制片厂制度的束缚下依然能抒发热情
3.原则和方法:对作者资格的认定;作者风格形成的原因;对作者潜意识的研究
类型批评:
1.通过辨别和描述 文本中基本结构的类似性 来确定类型的范畴
2.分析文本机构,寻找反复出现的/实质性/风格化的特征;情境性泛文本有组织的集合
符号学批评
1.符号学的基本前提:所有传播形式都可以分割为个别的意义单位(最小的意义单位是符号),他们可以从各自的特征加以研究
2.符号与符号的组合构成系统(即 文本)。符号学是其他批评手法的基本工具
3.符号学分析的是:影视文本中的意义和快感 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试图理解其符号系统和生产规律
4.纯粹的符号学:以文本为中心,研究集中于文本本身;忽视创作者的意图和观众是如何接受的;
5.对于符号学来说,艺术和非艺术之间没有差别;都基于 决定文本意义的最终可能性和表意实践
6.皮尔斯 符号的三种类型
结构主义批评:
1.欧洲结构主义的奠基者 电影符号学的奠基者:索绪尔
2.结构主义关注:构成语言和语言系统的内在关系
3.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共同点:强调语言的深层规则和管理,而不是表面结构
4.列维施特劳斯:将索绪尔的方法用于人类学研究
5.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关注的是:影视文本中的意义和快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6.神话的构成元素和语言类似(在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中获得意义);其他的社会实践也是如此
意识形态批评:
1.产生于1960s西方的“新左派”运动
2.意识形态:通过“询唤”的方式运作。通过赋予他们一种社会身份 和把他们建构成一种主体,使他们不假思索的接受一定生产关系赋予的角色
3.阿尔图赛:意识形态是主义的工具
4.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两个方面:揭发在故事层面和符号层面的幻觉;支持在主题/形式上真实激进的具有性的影片,以求整体的制度的建设性改变
5.阿尔图赛“症候性阅读”:解读文本不是为了解读本质或深度,而是为寻找他的断裂点/过失/结构性空白/空缺以大破资产阶级的幻觉
精神分析批评(第二符号学)
1.1975法国《传播》杂志的文章《精神分析和电影》为标志,显示符号学的方法开始被“精神分析的概念(如窥淫癖 恋物癖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等所影响)”
2.拉康的精神分析强调本能冲动、无意识、主体的概念;把心理分析和哲学进行综合,多层面探讨主体的问题
3.研究的焦点从影像和现实的关系转移到“作为欲望主体的观众”
4.强调电影的 激发和调节观众欲望的方式
【我们想从文本中得到什么?在观看的时候我们投入了什么到文本中?】
女性主义批评:
1.女性主义在知识形势和质询领域中 提出了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2.“性别问题为分析中心” 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女性观众的理解;需要重建研究规则
3.反映论批评(哈斯盖尔和罗森):她们假定电影是反映现实的,因此电影中对女性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如何对待女性;这些反映歪曲了女性的真实面貌;并相信“进步是可以取得的”(主流媒体 色情 广告)
4.符号学和意识形态批评(约翰斯登):电影是一种语言--女性应被视作是一种符号,而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如妇女=家庭)
5.精神分析批评: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
“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主体”电影的基本特征是性别权力的不平等
主流电影的使用潜意识极致,将妇女形象作为性差异的能指;男性作为主体和意义的创造者
“在一个性别不平衡所构成的世界里,快感被为积极的(男性的)被动的(女性的)”
“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观众位置的男性化”
6.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把性别问题引入了“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从女性主义角度关注和分析文本中性别的建构
7.破坏了现存的性别观点
文化研究分析:
1.把媒体(如电影)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文本是处于社会的背景中 并对社会产生反作用的
2.从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转移到了:对文本 观众 制度 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注
3.它假定意识形态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文化是不可分的
4.引用意识形态、霸权和华语作为中心;考察作品中的阶级、种族、性别问题
读者反应批评:
1.80s-90s 电影理论对观众观看形式中社会所造成的差异更感兴趣
2.观众被视为更积极的更关键的,而不是被动的被“召唤”客体;与文本互相影响
3.基本假设:意义来自于读者的阐释,而不是文本本身的某种东西
4.观众可以拒绝文本,对文本采取不同/相对的立场和态度
【谁是文本理想的读者?文本鼓励的理想的观众采取什么样的观点?】
社会学批评:
1.关注作品的社会效果(对青少年的有害影响的可能性)
2.关注:表现在文本中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表现过程;关注影片的社会作用和效果;
3.使用的方法:实验性研究 调差研究 广泛的面谈 内容分析
4.其中一个模式:分析影视中的社会学因素(角色 阶级 种族)辨别影视的社会媒介作用;
另一个模式:观影时 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文本中的人物是什么类型?这些角色表现了什么属性 态度和行为】
大众文化批评:
1.从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角度分析
2.强调:隐藏在大众媒体统一表面下的对立和矛盾
3.“媒体漏洞”媒体虽然有大公司掌控,但受到大众欲望的压力
4.任务:使人们意识早大众媒体所传达的声音;既指出霸权,又指出被压制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批评:
1.美学特征:折中主义 美学界限的模糊 对原创性要求的降低 混合不同风格
2.批评家把后现代主义描述为“一种风格的杂乱”“挪用和杂文”
3.核心特征:高雅和通俗的混合
4.后现代艺术不再被要求发明 而是被要求“重写”“重新排列”已经说过的
5.在电影批评上,后现代主义批评没有成体系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因为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怀疑统一的理论框架
6.后现代电影研究的影响:是通过对早起理论的既有知识体系和本体论的 动摇 而实现的
第三世界&后殖民主义批评:
1.把第三世界国家电影 置于其文化/政治/殖民身份的背景中 进行批评
2.奠基作《走向第三种电影》,第三种电影的宣提出了 一种另类的/的/反帝国主义的电影;强调战斗性而不是作者的表达/观众的满足;把他们看做是“资产阶级的 异化的 殖民化的”
3.8090s 较早的反殖民主义主义让位-更多样化的主题;开始寻求好莱坞的合作;一方面仍坚持反殖民主义的理念,另一方面关注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形象问题
4.第三世界理论大部分被吸收进后殖民主义范畴---微妙的混血的状态 取代明确的二元论状态
----------------电影叙事---分为叙述和故事
一:故事要素
视觉呈现性:
动态变化性:能否被动态的呈现出来
强度超强型:人物的极端性 故事的独特性 场面的壮丽性 情节的离奇性
二:故事母题
阿喀琉斯:一个具有致命缺点的人物命运
康迪德:纯真无邪乐天派英雄
灰姑娘:不为人知 被人发现
瑟茜:害人被坏人穷追不舍,好人战神坏人
浮士德:灵魂卖给魔鬼,短暂的权力和富贵,还债
俄尔普斯:被夺走的幸福
罗密欧与朱丽叶:命中注定的情侣,受到阻扰
特里坦斯:三角恋
三 叙述规则
1.戏剧性模式:三幕剧 起承转合
2.延宕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迟迟不能解决/人物关系迟迟不能确定/欲望客体的目的始终不能达到/观众的愿望始终不能满足-----是个加速的过程,以环节观众的疲劳感和失望感
3.缝合型结构:平衡--失去平衡---非平衡---恢复平衡---再失衡
4.因果性链条:行动引发原因,原因带来结果,结果成为新的原因;因果序列关系至关重要
5.封闭性时间
四 叙述结构
1.顺叙;倒叙;插叙;混叙;循环
2.按空间分:单层;平行;套层(一个故事包含另外一个故事);板块(相互);放射(围绕一个中心)
五:叙述观点(讲故事的出发点):人称性的性观点/无人称性的全知性观点
六:叙述技巧:悬念(悬而未决的冲突);伏笔;随转(突然变化);巧合;象征;噱头;省略(必要时间的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