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思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0:13:04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思考题

三条线索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1、范围:时间:1949年至今。空间:中国。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文学现象。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十年)第二阶段:1976-1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1、当代文学的起点:标志
推荐度:
导读三条线索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1、范围:时间:1949年至今。空间:中国。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文学现象。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十年)第二阶段:1976-1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1、当代文学的起点:标志
三条线索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

定性:“反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1)“归来作家”(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汪曾祺、艾青、公刘、流沙河等 )

(2)后被了的作家 (中心作家群)

(3)知青作家群(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张抗抗等)

(4)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张洁、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等 )

(5)80年代中期后进入文学界的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余华、马原、苏童、叶兆言等)

七、80年代主要文学思潮

(一)前期

1、伤痕文学

《伤痕》(短篇小说,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 )

伤痕文学的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建国以来对文学的各种和题材的禁区,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它揭示了文学开始“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2、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缘起

    寻找的由来,检查伤痕的病灶,回顾历史的足迹,于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历史性反思,在文学上则出现了“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

    “归来者”,或者叫复出派。代表性的作家有王蒙,张贤亮,李国文等。

反思文学的创作手法:

呈现和剖析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鲜明特色。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由于涉及时间较长,故需较大篇幅,所以中篇小说是他们主要的文体选择。

对80年代前期主要文流的总体性评价:

1、和政治的关系紧密。政治和文学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2、反映生活上大胆提倡写真实,实现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回归。

3、五四批判精神的发扬。

4、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发展不平衡。

(二)后期

1、寻根文学

    用文学的方式“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主张的主体:

    知青作家。(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张承志、李杭育····)

寻根文学的特点:

    以“地域性”和“文化性”为其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家特指那些有意在小说写作技巧和小说的叙事上进行先锋探索,进行一场小说形式上的。

   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特点

(1)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从不追求意义,叙述本身就是意义。

(2)文学观念上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八、大众文化特点: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指归。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以现实性及时性为内涵。

九、90年代“新字号现象”

1、新写实小说

特点:

小说选材:多选择普通的百姓的庸常生活和窘困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强调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生活实感极强。

主题意蕴:通常由于所写题材影响,会表现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肯定。 

叙事态度: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拒绝任何作家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流露。  

作品结构:多采用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语言风格: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等。

2、新状态,新市民,新生代,新现实主义。

 十、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1、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第一:题材应该是被严格分类的。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上的工业、农业、(战争)、学校等,有时间意义上的历史、现实等题材。这种分类方式,实质上已隐含了“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划分的根本性依据。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等级;即可以题材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下。 

2、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柳青《创业史》(长篇小说)

3、战争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吴强《红日》(长篇小说)知侠《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 曲波《林海雪原》 (长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短篇小说)

4、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欧阳山《三家巷》 (长篇小说) 梁斌《红旗谱》(长篇小说)《红岩》 (长篇小说)

5、百花小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80年代的小说

1、前期特点:强调“文学自觉”,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潮流化”倾向明显,影响了作家个性化写作追求。

2、后期变化:

表现层面——从社会历史政治进入到文化人性生存等;

人物层面——从英雄到平民;

审美层面——从优美到粗鄙,从审美到审丑。调侃,反讽,戏谑等都成了人们追求的风格;

语言层面——从语言表现情感,思想,内涵到语言形成(带来)对情感,内涵,思想的感觉 

叙事层面——叙事成了作品内容,不再只是外在的形式。

(三)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

1、文学追求呈“无名”状态和多元价值取向

2、纯文学形态的变化

(1)作品呈现了非理性化的色彩。

(2)内容上呈现生活化的倾向。

(3)风格上呈现一种平民化的追求。

(4)创作手法上大多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5)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语言,代替了对传统的典雅的诗性语言的苦心追求。

十一、诗歌

(一)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

1、诗歌的传统继承与现实定位

传统继承:

    民歌和区诗歌 ;

    “五四”以来新诗中代表“传统”类(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方法来鉴定)诗歌。

现实定位:

      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以及诗人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2、诗歌分类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特点: 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上来,而写出“写实性”的作品。叙事诗兴盛。

影响:损害抑制了诗人在把握世界、人生上的情感。意志和思考的加入,使诗逐渐演化成缺乏心理内容的对生活现象的摹写;导致诗与小说等文体之间特征的模糊。 

代表诗人及代表诗作:李季《杨高传》《菊花石》等; 阮章竞《金色的海螺》闻捷《愤怒的火焰》等。

政治抒情诗

特点:以歌颂为目的,以直接抒情做为表达方式,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

评价:颂歌传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情绪、感觉、精神气质。但创作者没有相应的艺术技巧、语言来表现,作品成为空洞抒情和概念化的粗制滥造。散文式,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违背了诗歌的创作要求,没有体现出诗歌应有的的审美价值。

(二)80年代诗歌

“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

北岛、顾城、江河、杨炼、食指、芒克、舒婷等等。

 “朦胧诗”创作主张:

          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呼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精神上追求心灵自由。艺术表现上注重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强调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技巧来进行诗歌写作。 

十二、散文

(一)十七年散文

概念:本阶段中基本上使用的是广义散文概念。包含的散文形式有通讯、报告、特写、文艺性短论、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2、分期及特点

前期:1949---1956;

特点: 此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 

后期:1957----1966;

特点:抒情散文成为此时期散文主流作品;散文作品数量大增;出现专职散文家。 

(二)八十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

    1、内容

悼思之作。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先生》等;

忏悔之作;探讨思想的重要性、讲真话的勇气;对文艺创作、对作家的看法。

2、意义

思想文化价值:

       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具有严于责已、解剖自己的强烈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文体价值:

       找回了优秀的散文应该必须坚持真诚的品格,是作者真诚人格和真实的文格的产物;

    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领域,为散文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三)九十年代散文

类型

       以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为代表突显人文关怀的散文;

       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

       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

       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

       以素素、黄爱东西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

       以刘亮程、筱敏、苇岸为代表的新散文。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思考题

三条线索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1、范围:时间:1949年至今。空间:中国。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文学现象。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十年)第二阶段:1976-1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1、当代文学的起点:标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