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3.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指定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及草稿纸、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罌、瓿等。这说明商代
A.青铜文化灿烂B.阶级矛盾尖锐
C.手工业门类单一D.君主加强
2.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A.诸侯纷争激烈B.华夷观念有别C.习俗礼仪各异D.华夏同源共祖3.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A.徭役繁重B.C.社会动荡D.法律严苛
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C.豪强地主享有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公元623年,药师惠日等人自中国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之后,药师惠日等被起用为第一批遣唐使,后来陆续来唐的遺唐使多达十余批。据此可知,吸引造唐使来华的主要因素是
A.日本的统治出现危机B.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C.理学兴起影响周边国家D.唐朝发达的海外贸易
6.与北宋时期相比,南宋时期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小麦价格暴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临安面食店的数量大增。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稻种植技术落后B.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7.《辽史》记载,辽太祖曾问侍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耶律倍日:“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据此可知,此时辽国
A.民间宗教信仰盛行B.心学占据主导地位
C.官方接受儒家文化D.推行无为而治理念
8.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这种现象反映了
A.集权的削弱B.传统观念的变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D.科举制度的动摇
9.1661年,郑成功回复揆一:“今日我来索地,则地当归我,其他私人财物,可听带走而归。”1662年2月,揆一在战败投降协议书上签字,率领残余士兵乘船退出。揆一是
A.西班牙人B.英国人C.荷兰人D.日本人
10.
表1广州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
1846年1848年1882年13年1915年
91.7%75%11.7%10.7%7.6%
表1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清朝统治危机初显B.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C.禁烟运动最终失败D.对外贸易格局改变11.近代学者王阁运曾写过一幅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该对联反映的现象发生于
A.建立初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洋务运动时期
12.说:“我们闹,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意在主张
A.开展土地改革B.建立根据地
C.举行武装D.坚持国共合作
13.1938年的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A.开始成为全民族的抗战B.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进入了战略阶段
14.有国外研究者评论某场战争说:“无论就军事还是政治而言,中国人都是胜利者。中国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在政治上,这次胜利确定了中国在亚洲上的主要军事强国的地位,因而增强了北京在整个地区的影响。”该战争是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15.1949年4月2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6.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是()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7.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A.体现了“双百”方针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不利于文艺繁荣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18.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19.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D.农耕文明的优势
20.他们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他们”应该是
A.玛雅人B.古埃及人C.古希腊人D.古印度人
21.西方史学界习惯上将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称为欧洲的“扩张时代”。其中,17世纪占据海外贸易霸主地位的是
A.英国B.法国C.西班牙D.荷兰
22.14、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 A.扭转中西贸易逆差
B.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
C.重新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D.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23.表2英国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1500年3.1%
1800年20%
10年61.9%
导致表2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加剧B.工业化的推动
C.“光荣”的成功D.新航路的开辟
24.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又一次思想运动,其精神内核是A.理性主义B.浪漫主义C.享乐主义D.自由主义2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美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实行
A.三权分立B.个人专权C.君主立宪D.集权26.1932年12月,美国人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在现代,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D.越南战争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指的是()
A.美国和苏联B.美国和日本
C.美国和中国D.美国和英国
2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29.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浪潮始于北非,随后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1951年利比亚,1952年埃及建立共和国,1956年苏丹、摩洛哥、突尼斯先后。这说明A.美苏在非洲争夺激烈B.民族运动不断高涨
C.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D.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30.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材料二作为清朝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权力分配》(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强化的多种因素。(4分) 32.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
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1947年12月,饱含激情地说:“人民的主力已经打到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的胜利。辛亥是旧民主主义,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4分)
(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俄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对材料二中提到的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4.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并筹建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与此同时,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海军军备和解决中国问题等达成协议。由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美苏两国之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体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大阵营”中的核心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走向冷战的主要标志性事件。(4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123456710
答案A D D C B C C B C D
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 B C D D C B D D A
题目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 C B A A A A B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问题: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封建制度的弊端。
(2)因素:主义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加强;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清朝皇帝喜好个人的思想倾向。
32.(1)经济: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序幕。
(2)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3.
束后,战时主义弊端日益显现(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答出两点即可)
34.(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评价: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2)核心国家:美国和苏联。
标志性事件: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