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提升地方形象,实现和谐人居的现实需要,更是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届党工委、管委会确立了“一个目标、四个发展、五个重点、三个保障”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三大任务”,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三个新突破”,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全力加快推进。去年以来,累计投入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拉起了开发区道路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但由于受征地拆迁、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经济发展。因此,在各地发展你追我赶的严峻态势下,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首要任务。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战略性举措
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提前投入,超前配套基础设施,为项目落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连云港开发区2005年至2007年三年在76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投入77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1平方公里1个亿的投入。河北曹妃甸工业区2007年投入300亿元,今年计划投入4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巨、魄力之大,令人震憾。回头再看我区,新一届党工委,管委会坚持基础设施先行,2007年实施了投资7.2亿元的城建计划,当年完成5.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2亿元,确保当年完成8亿元,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新开工工程35项,完工1,完成投资3.8亿元,全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党工委、管委会采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开发区实际,必须一以贯之,务求更大实效。特别是在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和各地优惠趋同的新形势下,更应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力推进,力求更大突破。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率先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党工委、管委会把基础设施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照先进地区,对照全区的发展形势,对照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力度不够。投入产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就不可能推动经济发展。据专家测算,基础设施建设每增加1亿元的投入,即可拉动建筑、建材、装饰和餐饮服务业等56个行业增加收入1.2—2亿元。也就是说,没有今天的大投入、大建设,就没有明天的大发展、大提高,更谈不上跨越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面对各地竞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势,决不能在投入上有任何的迟疑和丝毫的顾虑,必须坚决破除自满自足和畏难发愁思想,迅速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的热潮,以资金的大投入,带动基础设施的超前配套,形成项目落地的洼地,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的需要。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基础设施建设的快慢,直接决定着招商引资的成效。目前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仍滞后于项目落地的需要,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已经成为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制约因素。同时,面临的国际产业转移期也不会太长,机遇稍纵即逝,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九通一平”,实现“今天项目能签约,明天项目就能落地”,以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项目的招引。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加快发展的更高平台,切实让城市在局部产生“经济聚焦”,在时段产生“经济释能”,在区域产生“经济辐射”,进一步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档次,提升服务业的水平,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为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营造竞争新优势的需要。2007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在全省145家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8位,在全国2030个开发区中列第150位,应该说我们取得这样的位次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自豪的,但放眼先进发达地区,我们的差距也十分明显。2006年,连云港开发区一年的基础设施投入超过前20年的总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完成基设施投资77亿元,从3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变为76平方公里配套完善的临港产业区,发展之势咄咄逼人。对此,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城市基础环境竞争力不是强了,而是优势不够突出。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发展环境的竞争上,而基础设施是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整个环境的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总的看,城市的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创造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和优良的商住环境,增强城市的吸纳、聚集功能和对外吸引力,提升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牢牢把握区域竞争主动权。
第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鲁南经济带发展“龙头”的需要。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省作出实施“一体两翼”、加快鲁南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日照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开发区处于临港产业区的核心地带,这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鲁南经济带“龙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与我区同处鲁南临港产业区的岚山区提出“跻身全省30强、冲刺全国百强”的发展目标,东港区则把“聚力跨越、率先发展”作为全区工作的主题和基调,推动思想、理念、发展“三大跨越”,而临沂市提出要争当鲁南商贸物流的龙头,面对这“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形势,必须抓住机遇,自觉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鲁南经济带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加大投入,超前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带发展的能力。
二、牢牢抓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形势所逼、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紧紧围绕“奋战三年,冲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目标,自觉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区一体化、区港一体化和鲁南经济带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着力推动“深化规划、完善框架、强化配套、精细管理、改善生态”五个重点,三年投入25—30亿元,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早日达到“今天项目能签约,明天项目就落地”的标准。
(一)深化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区片区控规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区的控制性规划,加强各片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专业性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划,逐步建立起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以控制性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为主体,以修建性详规和法定图则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搞好城市形象设计,从总体、控规、项目三个层次强化设计力度,提高设计水平,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地段、建筑群和建筑物,提升整体形象。特别加快临沂南路等主干道路的升级改造,在道路两侧搞好空间、环境和形象三个设计,使之逐步成为具有现代滨海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年内要编制完成开发区城市设计、管线综合规划、汽贸城综合配套区等规划设计,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全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二)完善框架。加快推进上海路拓宽西延、现代路贯通、兰州路建设、刘石路的升级改造、疏港路的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奎山工业园、汽车商贸城、纺织服装产业园等园区区间路,将道路连接成片,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一环”的道路框架。特别是要加大推进上海路拓宽西延、深圳路西延升级力度,努力为打造两条临港产业走廊搭建良好平台。
(三)强化配套。进一步提高奎山水厂等3处水厂的供水能力和质量,启动建设供水调度中心,实施黄海水厂搬迁、改造,扩建河套、刘家寨两个水源地,满足区内所有企业和户户通自来水的需要;加快汪家台变电站等供电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管网配套,达到每4平方公里拥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的标准;加快建设投资1.3亿元、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心,确保化工业园各企业、青啤公司等大项目的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零污染排放;加快推进投资1.2亿元、供热能力350吨/小时的集中供热中心建设,加快与阳光热电整合步伐,同步推进园区和10个生活小区的管网配套,彻底破解园区、生活小区用汽瓶颈。以胶州至日照天然气长输管线铺设为契机,投资1.1亿元,加快推进天燃气门站和加气站建设,完善管网配套,增强用气产业集聚的支撑能力。
(四)精细管理。加快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合村并点,全力加快10个生活小区建设步伐,完善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探索开发模式,广泛筹集资金,以合村并点推进集约用地,满足项目用地需求。按照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意见》,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对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细则,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兰州路垃圾中转站的作用,启动奎山垃圾中转站建设,争取两年内对所有村居的垃圾实行统管统运。
(五)改善生态。继续推动“两河”综合治理、奎山封山绿化、傅疃河口湿地保护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围绕“防洪排涝、污染治理、生态景观建设”三大目标,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两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河水清畅、河岸整洁、生态宜人”的目标。按照“封闭保护、植树造林、坟墓外迁、景点开发”的思路,今年完成奎山风景区环山路内3866亩范围的全封闭和南坡裸岩治理,做好退耕还林、坟墓外迁和景点开发各项工作,三年内建成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通过实施污染治理、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等6大工程,加快傅疃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申报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到2010年建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形成以沿海、沿河、沿路、环山绿化带为主线,居民区、园区点状绿化为纽带的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步伐,力争到2009年下半年,生态工业园21项指标全部达到标准要求,2010年在省级开发区中率先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全力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
当前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拆迁、资金、土地三大瓶颈,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攻坚克难,破解瓶颈,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创新工作机制,全力突破拆迁瓶颈。拆迁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项目顺利落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区在拆迁工作中探索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好办法,做到了和谐拆迁,但由于资金问题,基础设施涉及的拆迁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实施。与东营、连云港等开发区相比,我区涉及村庄多,拆迁任务重,安置用地难落实,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影响,安置小区建设缓慢,先安置后拆迁,落实不到位。必须牢牢抓住拆迁这个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牛鼻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力突破瓶颈制约。一方面,要善于做宣传工作。拆迁安置中群众产生一些思想问题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宣传、讲解不到位引起的。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把抽象、繁琐的规定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在宣传方式上,既要普遍宣传又要入户讲解。在工作中既要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参观被拆迁地未来规划等形式的普遍宣传,又要采取干部进村入户重点讲解、引导的方式,处理好拆迁安置宣传问题。在宣传内容上,既要全面宣传又要善于引导。拆迁工作人员在吃透拆迁和具体操作办法的基础上,既要向被拆迁户讲解全区的拆迁形势、拆迁要求等“大政方针”,又要善于引导被拆迁户树立“开发区发展,我受益”、“先拆先得益、后拆少得益、不拆不得益”的理念,使被拆迁户能自觉地、主动地支持拆迁。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拆迁、补偿到位。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拆迁、规范操作。在具体执行中,既要态度坚决,更要公正透明。要强化在拆迁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做到拆迁面前人人平等,公正透明。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类型的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对要价过高甚至无理取闹的,要坚持原则,决不迁就退让;对因不能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而拒不搬迁的,要依法裁决后再强制执行;对极少数故意阻挠甚至串联、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在落实补偿上,既要及时到位,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利益。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足额的发放拆迁补偿款,继续深化完善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拆迁户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使越来越多的拆迁户能自觉加入到支持拆迁的队伍中来。在安置问题上,既要抓好安置小区建设,又要注重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积极探索村居改造建设模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全面拉开10个居住小区的建设,解决拆迁安置问题,保证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小区周边环境、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实现居住环境城乡对接。积极发挥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和社区组织(居委会)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平台,为小区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小区居住环境,进而潜移默化的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二)创新投入机制,全力突破资金瓶颈。资金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三年投资25—30亿元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小区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两年后,城市框架已基本搭建,配套已基本完善,城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合村并点、加快村庄搬迁,进而腾出土地进行项目建设,由于工业用地地价低,必须拆迁,需要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也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国家从紧的货币、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高等宏观影响,致使融资困难,造成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面临很大压力。面对这一难题,必须进一步强化资本运作意识,加大融资力度,逐步形成“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机制。一是必须大力培育融资平台高、带动能力强的投资主体。目前,我区城市建设领域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投资主体,这些都是我区经营城市的骨干力量。一方面,我们要以整合资源、优化重组等形式,充实这些投资主体的资本实力,做大、做强城建投融资平台,促进市场主体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这些投资主体要通过项目融资,广泛带动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二是继续积极争取预算资金及金融贷款支持。对于有相关扶持、生产生活急需、资金投入大、区级财政承受能力有限的建设项目,应依据相关,积极争取、省、市预算资金的支持。如“两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2.41亿元,单依靠区级财政投入,压力巨大,要加大对上资金争取力度;对于生产生活急需、资金投入不大、融资渠道有限的项目,要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三是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不仅要在本地搞好城建招商活动,而且要走出去,主动推介,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城建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放开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鼓励和支持区外企业在开发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探索利用外资的项目试点。四是积极探索BT、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对工业废水处理中心、供热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BT建设模式,通过工程招投标,由中标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回购,回购时由分期支付本金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利息补贴。对道路、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全面推行BOT建设模式,完全由中标方投资建设,享有广告经营权和公用设施经营权,一定期限后无偿移交给。对一些投资大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可实行股份制建设模式,如对阳光热电的整合,可由管委控股,吸收部分经营效益好或蒸汽用户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五是盘活资产存量。加快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步伐,对有关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必须实行公开拍卖,不断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在市政道路建设时,对地下管网进行统一建设和经营,建成后的管网由国资经营公司出让或出租给相关管线单位,出让收入或租金专款用于城市建设,这样既可防止出现“拉链路”,又可增加市政收入。
(三)创新运作机制,全力突破土地瓶颈。项目落地需要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土地、拆迁安置也需要土地,从先进地区看,融资更需要用土地,国家又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用地已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落地的最大问题。对此,必须创新运作机制,破解用地瓶颈,保障发展需要。积极对上争取,用足用活,抓住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机会,科学调整规划,加快推进土地置换工作,努力缓解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保障发展需要。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面对国家不再分批次审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改为由省汇总后一次审报审批的新规定。我区应突出鲁南临海产业区的特殊地位,积极争取更多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更多的工程和项目挤进国家和省的项目总盘子,以便多占国家、省用地指标。同时,积极利用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科学预测,合理规划,用足,争取做出一个有利于我区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用好用足土地增量,节约有限的用地指标。对已取得的土地指标,切实向牵动作用大的大工程、大项目倾斜,千方百计节约有限的用地指标,提升建设水平。三是推行节约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质量优先、规模优先、急用优先、集约优先”的原则,对各类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搞好用地预审管理,从严审查和监管新开工项目用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四是大力盘活土地存量。从“盯住指标、扩大增量”向“节约挖潜、盘活存量”转变,对已清查出的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区别不同情况,依法进行收回或调整处置,盘活存量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五是利用土地置换,建立平衡机制。组织实施好废弃砖瓦窑场等建设用地复垦置换工作,缓解我区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重要基础,举全区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实现“今天项目能签约、明天项目就能落地”的关键。全区上下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突破三大瓶颈,抓好五项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压倒一切的勇气、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开拓创新,迎难而进,全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