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芦荟(huì)不逊(xùn) 匿名(nì) 绯红(fēi) B.解剖(pāo) 教诲(huì) 诘责(jié) 驿站(yì)
C.畸形(jī) 瞥见(piě) 掌故(zhǎnɡ) 发髻(jì) D.顿挫(cuò) 凄然(qī) 厌恶(wù) 细菌(jù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邮差 婉如 芦荟 油光可鉴 B.顿挫 耸起 改诲 好意难却
C.订正 详细 谎话 查无消息 D.局部 适值 偷懒 深恶痛疾
3.下列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离家后杳无消息,父母非常担心。
B.电信诈骗是大伙深恶痛疾的犯罪行为。9日,如东开庭审理了一起电信诈骗案。
C.鞋子已经擦过了,还上了油,看起来油光可鉴,就跟新的一样。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5. 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给我 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不倦的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A.鼓舞 感激 希望 教导 B.感激 鼓舞 期望 教诲 C.感谢 鼓励 教诲 希望 D.感激 鼓励 希望 教诲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C.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D.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一文的体裁是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为明线,以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 C.《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作者在文章开头生动地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大做文章,是因为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况且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B。为了确保老百姓出行安全,长沙市交警大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门查处酒驾违规行为
C。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D。在今天的教研活动中,有三十多个学校的老师在我们班听课,场面盛大,同学们都情绪高涨。
二、阅读课文25—31段回答问题。
9.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2分)
10.“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句中的“他们”分别指代谁? (2分)
1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什么?“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我”感到刺耳的原因是? (3分)
12.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解析】B项应为“解剖(pōu)”;C项应为“瞥见(piē)”;D项应为“细菌 (jūn)”。
7【解析】D项对于“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应体现作者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8解折B项,咸台残缺,威在句求加“的作”;C项,搭配不当,可将“发扬”改为“发展”;D项,有岐义,“三十多个”是修饰“学柢”坯是“老师”不明礦
9、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9、第一个“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第二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10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11、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我”弃医从文,决定由学医救国变为文艺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