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凡有鼓楼的寨子必是侗寨。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是兴旺的标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黔东南的侗族鼓楼主要集中在黎、从、榕三县。最多是黎平县,全县鼓楼数达328多座,占全国鼓楼数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鼓楼之乡,黎平鼓楼有四最:一最是鼓楼数最多;二最是乡镇鼓楼最多的在黎平的肇兴(全寨五座);三最是全国最高的鼓楼是黎平休闲广场鼓楼(53米);四最是在年代上建得最早的鼓楼在黎平。即黎平述洞独柱鼓楼,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侗族鼓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除了述洞鼓楼外,还有一些鼓楼也是建得很早的,如从江增冲鼓楼始建于1672年,并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罗溪小寨鼓楼始建于1743年,从江信地鼓楼始建于1761年。
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鼓楼,顾名思义,内设有鼓。鼓楼最顶层悬挂着一面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会有人登楼敲鼓,召集村民商议。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外来官兵骚扰,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塔尖犹如芒剌一般,直刺苍穹。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侗寨建鼓楼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用途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一句话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由于鼓楼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楼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务,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楼。有寨先有楼。
侗族鼓楼,作为一种侗族文化,不仅在侗族地区得到弘扬,而且在州内省内也得到广泛认可。鼓楼的飞檐翘角结构,不仅在楼房建筑,体育场馆甚至公交车站都广泛引用,侗寨鼓楼还入住了贵阳的著名景区红枫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