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明清时期的思想
1.阳明心学
(1)背景
①明朝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代表 | 主要思想 | 作用 |
| 黄宗羲 | (1)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 对以后反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
| 顾炎武 |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
| 王夫之 |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
2.文学: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
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代出现话本。
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
①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图示构史 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
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京剧
(1)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2)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出现。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4)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选修4)
1.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原因:李时珍发现我国历代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材名称混乱,药性有误,害人不浅。
(2)经过
①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对以往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进行详细的鉴别和考证。
②经过27年的艰苦探索,完成了初稿,后经三次修改,最终定稿。
③1596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
2.《本草纲目》的内容及地位
(1)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2种,附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药方为李时珍本人所收集,增加新药材374种。
(2)特点:运用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体系。
(3)地位
①《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考点一 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
1.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中国的中学西传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有关。
2.“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针对练1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
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主张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提高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答案 C
解析 “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是顾炎武的主张,故C项正确。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2)反君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 继承 | 发展 | |
| 政治 |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 批判君主和三纲——平等 君主——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 |
| 经济文化 | 经世致用——务实 | 否定权威,思想 |
(1)进步
①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
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③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④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
考点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1.《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七十余万言,系统总结了历代经验,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博采古今农学大成,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6)科学家本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练2 (2018·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图一 战国司南 图二 清朝早期象牙罗盘
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而不是服务于贸易,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科技在明清之前领先世界,明清之后逐渐落后,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实施是在明清时期,不能解释战国到清朝早期古代科技稳缓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3.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 项目 | 中国 | 西方 |
| 经济 |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
| 政治 | 主义集权制度的阻碍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
| 思想文化 |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
| 对外 |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要求:阅读材料,论证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早期启蒙思想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带有明显的不足、缺陷。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统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主张君权等,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层面,没有提出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没能突破古代统治模式(修补封建制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康熙十九年,徐元文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发现问题:黄宗羲曾经参加反清斗争,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思考: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有什么现实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史料一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史料二 雕版印书,“所费其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史料三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煕宗1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罗振玉(1866~1940年)《金泥石屑》
史料四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清]蔡澄《鸡窗丛话》
史料辨析: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通过史料一北宋沈括的记述可确认泥活字出现在北宋;通过史料二元朝王祯的记述可知锡活字出现在元朝之前;通过史料三罗振玉的研究可知金代曾经用活字印刷佛经;通过史料四清朝蔡澄的记述可推测宋初出现了铜活字。
应用:(1)以上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史料一表明当时泥活字印刷术盛行
B.史料二表明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元朝
C.史料三表明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史料四表明铜活字印刷一定发明于宋初
答案 B
(2)以上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并行,泥活字与金属活字并行。
全国卷考题统计
| 年份 | 考题 |
| 2018年 | 卷Ⅱ,27 明清时期昆曲的发展 卷Ⅲ,26 中医药学的发展 卷Ⅲ,27 明代崇尚文化的氛围 |
| 2014年 | 卷Ⅰ,40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答案 D
解析 D对: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2.(2018·课标全国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B对: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的大力支持。
3.(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
4.(2013·课标全国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象征奸诈多疑;蓝色象征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故选择B项。
5.(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 C
解析 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1.(2019·大理模拟)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千校联盟”5月高考冲刺预测,2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
C.反对君主 D.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制度,故C项正确。
3.(2019·威海高考模拟,27)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现存等级秩序的抵制,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
4.(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28)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 C
解析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距离晚清不过一百多年时间,刊印王夫之的著作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故A项错误;洋务思想是受到列强入侵冲击的产物,故B项错误;曾国藩等刊印王夫之的著作,是在西方冲击下传承传统文化,体现了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故C项正确;材料未突出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故D项错误。
5.(2019·菏泽模拟)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 D
解析 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曲,开始走向成熟在元曲之前,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推知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卫道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间模拟)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意在于( )
A.维护封建礼教 B.反对思想教条
C.重塑孔子权威 D.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李贽主张应正确看待孔子,不能迷信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反对思想教条。
2.(2019·保定模拟)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可见为否定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
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二者都( )
A.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要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得出二者都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4.(2019·南昌模拟)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倡导天下之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
答案 B
解析 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5.(2018·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27)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君主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而不是要恢复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主张君权,故B项正确;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废除宰相制度,故D项错误。
6.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 B
解析 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主张,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因为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并非“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王夫之对封建君主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7.(2018·泸州模拟)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8.(2019·衡阳模拟)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的称誉。他痛斥君主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答案 D
解析 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D项正确。
9.(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7)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答案 B
解析 经世致用并没有涉及郡县与分封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个主要思想就是反对君主,故B项正确;封建制度并不涉及对宋明理学的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唯物思想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10.(2019·合肥模拟)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11.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 D.革新社会风气
答案 A
解析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表明《红楼梦》起到了与神、圣人同等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红楼梦》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涉及文学鉴赏价值,故B项错误;《红楼梦》是反封建礼教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红楼梦》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涉及到革新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12.(2018·滨州模拟)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明代描绘想象中异域人物的《三才图会》和清代乾隆年间的《职贡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
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
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属于主观臆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明代到清代国人对西方的看法变化,B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画作的变化得出从明朝到清朝国人对西方有了正确认识,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开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皇权时代士大夫阶层在长期的思想束缚下,已经感受到思想上的困境,而进行的一次次思想上的突围过程,也是精神上的一次次试图振兴的过程。理学家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进一步向宇宙本体与个人修养方法相结合的方向。
材料二 当黄宗羲开始潜心于哲学思考之时,雄心勃勃的康熙大帝正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一些御用的理学家受到重用,并有一批理学著作相继问世。程朱理学处于康乾盛世,似乎大有再度辉煌的势头。——以上材料摘编自《黄宗羲对儒学的批判与整合》
材料三 顾炎武猛烈批判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也有微词,主张恢复原始儒学;黄宗羲维护王学道统,弥合朱陆,修正王学。——摘编自《黄宗羲顾炎武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顾炎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发展。
答案 (1)背景: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的激化;唐末以来朝代更替频繁,威胁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需要重振儒学正统地位。
(2)批判与发展:黄宗羲批判传统儒学的“君为臣纲”思想和封建君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陆王心学脱离实际的学风,倡导经世致用,提出了朴素的“民权”主张。
14.(2018·洛阳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伦理一般指指导行为的观念,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蕴含着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种是认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完全否认儒家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种则认为儒家伦理完全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拯救当代世界的良药;还有一种观点则对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持分析态度,认为儒家伦理从总体上已不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封建性的糟粕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又认为儒家伦理中一些积极因素可以融合于市场经济中,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第一种观点: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
①传统儒学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利于重视牟利的商业活动。
②儒家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利于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商品交换活动。
③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了财富积累的意愿。
④儒学重视德治,轻视法治,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⑤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轻视工艺制造和逻辑演绎,不利于工业发展和商业意识。
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重农抑商”,抑制商业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儒家伦理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①儒家思想不排斥通过正当途径的获利行为。(孔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黄宗羲曾强调“工商皆本”,有利于商业发展。
③儒家代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利于商业活动。
④儒家民本思想强调,赋予百姓有一定的财产权,禁止苛捐杂税,(孟子“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⑤儒家强调诚信、自律、节俭、秩序、社会责任与群体合作意识,也有利于积累资本,促进社会财富增长。
第三种观点: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论述可以结合前两个观点的参,略)
解析 首先需要选择观点,可以选择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点,论述则需要从孔子的重义轻利、礼——强调等级、宋明理学——抑制私欲和强调道德等方面论述;如果选择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论述则需要从孔子不反对追求财富、明清时期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儒家的民本和社会责任群体意识等分析;如果是选择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则将前两个论述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