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与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天文训》。②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③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④维;绳子。⑤绝;断。⑥焉;这,这里。⑦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______)
(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______)
(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______)
(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______)
[2]共工触山反映了古代人民( )的愿望。
A.争做帝王 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C.改变宇宙 D.改变土地
[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
[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
[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_____________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
[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
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
[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
[2]按原文内容填空。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______)
(2)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方_________________ (2)感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
(1)还卒业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未成,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
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 (2)入水求之(_________)
[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
10. 古文阅读训练。
文徵(zhēnɡ)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妙:精致巧妙。
[1](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
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
[2](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5](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词语。
(1)逮__________ (2)愿___________
(3)给__________ (4)大学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主人怪问衡_______________
[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______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 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惊慌闪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1]根据古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虎承间攀栏而吼”时,其他百姓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文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世传(________) ①世代相传。 ②世上传说。
卒业(________) ①完成学业。 ②诵读完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其”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若:如果。②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③譬如:好比。④瞳子:瞳孔。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_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
(2)人语之日(______) 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