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黄晓颖
摘要:2010年三季度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万亿元,M2/GDP超过1.8倍。相比其他国家,美国是0.6,周边的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为此,经济学家们以“中国货币超”来表示他们对未来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担忧。
关键词:货币超发人民币升值我国经济影响对策
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美联储宣布启动二次量化宽松计划以来,央行频频表示不会放任通胀。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用M2减去GDP 得到一个货币超发的数字,计算方法本身并不科学。但是,他也认为,在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
如此看来,中国货币超发似乎存在着许多的不可控因素,而并非完全由于所谓的央行缺乏货币纪律约束。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经济三十年奇迹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货币数量扩张。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2.3%,如此巨大的投资,导致货币需求量的上涨是无疑的。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本身对M2的需求量有所增长。另外,中国畸高的M2/GDP又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货币量的增长。1978年到2009年间,GDP由35亿元增长到340507亿元,增长了92.41倍。广义货币M2由1159.1亿元增长到610224.52亿元,增长了526倍。
第三,自2002年以来,我国各领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外部需求支持下,不断追加资本投入,以实现总量的不断提升。
第四,货币的周转速度、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问题也会影响货币超发。
因此,在中国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外需萎缩与产能扩张形成严重矛盾,资本追加速度无法同庞大的经济规模配比,导致越来越严重的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现形,由此引发了诸如CPI过高,通胀预期不断加深,资本市场过热,热钱不断流入等问题。
美联储QE2的启动表明,发达国家为了刺激蹒跚复苏的经济,开始了新一轮流动性驱动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民币“外升”和“内贬”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互相强化的态势。一方面,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年升值幅度预计在3%—5%之间,这将推高大宗商品需求,中国也重新面临输入型通胀考验。另一方面,国外新一轮的宽松货币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既导致外部升值压力加大,也进一步放宽国内货币条件,增加我国的内生型通胀。
因此,在世界普遍过量发行货币刺激流动性以及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情况下,CPI、PPI不断创下新高,通胀预期增加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联储或继续启动第三次量化宽松以及全球通胀压力加剧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控住CPI,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对外升值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外向型经济未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对内贬值是2009年以来过剩流动性的后果。如何应对以减缓经济阵痛,将是今后货币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看来,控制流动性已成为了一个主要方向。但是,即使货币如今更加重视的力度搭配和节奏拿捏,我国货币可供选择使用的相机抉择工具依然单调。目前,央行的宏观依然依赖于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等数量型工具来交替冲销流动性,而根据近年来央行的各种,准备金调整可能将成为一种常态工具。但是,在通胀压力空前和中国将成为热钱“泄洪口”的普遍认同下,数量型工具日渐捉襟见肘。
对此,央行货币调整已成定局。《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在谈及下一阶段货币取向时指出,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工具,合理安排货币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为了应对热钱流入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他说,如果有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入,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将其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会任其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去。等到热钱需要撤退时,再将它从池子里放出去。通过这种操作,就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所谓池子,实际上就是银行对于套利资金结汇带来的货币投放进行对冲操作,使其存在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如此一来,过量的货币投放既不会冲击实体经济,带来通胀风险,也不会冲击虚拟经济,造成资产泡沫。2010年11月10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历史最高的17.5%,便是央行开始修建“池子”的一个重要举措。由此看来,央行可能将会启用新的总量对冲工具以降低广义货币的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除了货币以外,财政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以平衡的财税刺激国内消费,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此外,还需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多管齐下以控制过高的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
[2]史晨昱,沈洪溥《货币超发导致人民币外升内贬》,《21世纪经济报》
[3]王洪彬,《经济货币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
[4]《央行开始修建“热钱池子”》,《证券时报》
[5]郭佳,《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金融资本》2010年第4期
经济论坛
30
财经界Money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