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考纲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8:41:12
文档

2011考纲整理

1、教育及其发展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教育
推荐度:
导读1、教育及其发展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教育
1、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内容单一,方法严厉,培养军人为目的。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学及其发展

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设计了从基层到的完整教育,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西方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英)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开创了现代教育派,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格朗格写成并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产生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教育相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1.内:内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弗洛伊德)

    2.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循序渐进;“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 阶段性  (反面:一刀切,一锅煮)

3. 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 互补性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个性发展)

5. 个别差异性 (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依据人的本性,教育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的;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依据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及组成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文档

2011考纲整理

1、教育及其发展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教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