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小 邹国秀
儿童课外阅读被认定为是提高语文能力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用心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长期的培养。
一、抓住年龄特点,提高阅读情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也强,但是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阅读指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热情点燃热情。有时我会对学生说:“昨天晚上,老师读了一本书,太精彩了,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学生一定会惊叹地、好奇地等老师把故事讲给他们听。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在讲《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故事,我边讲边给学生留下悬念:爱丽丝一会儿变成巨人,一会儿变成矮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她遇上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它们是谁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爱丽丝漫游奇境》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绘图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都想一睹为快。
二、指导阅读方法,体验读的快乐。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往往缺乏耐性,有的学生阅读时翻阅几页就放下,或者只是把其中的图画看看而已。为了让学生的读书不只是简单的浏览,而是真正的阅读,我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拿着笔,把自己喜欢的画下来,或是摘录在“采蜜集”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并用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找时间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交流。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如果所读的是绘图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书中的画面,画面中的事物,画面中的情节,从画面中想象的事物等等,读到高兴之处、说到兴致之时,还可以做动作模仿,和伙伴交流嬉笑。学生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说着书上有趣的事,模仿着书上生动的形象,这就是读书的快乐。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回味快乐的体验。
三、推荐课外读物,体验“真、善、美”。
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经典,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这些名著、童话有绘图本,有儿童注音版本等。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我让学生读少儿版的《西游记》时,学生在周记中说道:“刚开始读时,碰到许多不懂的字,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就喜欢上了,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一个同学看了《拇指姑娘》后,这样写道:“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她很坚强,很善良,真想把她的故事告诉伙伴们”。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当然,除了儿童文学外,孩子还应该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小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科技成果,扩大知识面;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学习的榜样;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浓厚兴趣;中国古代的诗歌能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等等。
四、创造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我在班级墙壁、走廊等醒目处张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健康的阅读当然也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阅读大浪。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夸奖爱读书的孩子(如:我班皓瀚这个孩子),当他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到课外阅读学到知识时,我就及时加以赞美。我先把全班的掌声送给他,再引导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掌声送给他呢?”“知道。他造句造得好”“为什么他能说得这么好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是因为皓瀚平时看的课外书多。”这样不但让爱读书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让读书习惯还未形成的孩子也有了可以模仿的榜样,大大激励了全班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班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
2、开辟多种读书渠道。
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即使学校藏书再丰富,也跟不上市场图书资料的推陈出新,因此,我发动学生推荐自己发现的新书。通过多种渠道班级里买一点,学生自己带一点等方式,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许多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一旦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要达成课外阅读目标,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很重要的,教师应用好期初与期末的家长会,把自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向家长们宣传,宣读开展课外阅读的计划,告知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教学培养内容,清楚孩子学习的状况。力争转变家长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培养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设立书橱,营造全家共读书的氛围,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促进心灵的沟通。
五、开展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每周我用一节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并评选出上台讲演得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儿,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胆量。我还把黑板报、学习园地当作“活页”的读书园地,开辟专栏,版面可以是“知识百花园”、“诗歌小王国”、“创作展示台”、“句段大观园”等。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