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小学课题申报:《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8:51:53
文档

中小学课题申报:《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1)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大数据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推荐度:
导读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大数据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名称:《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大数据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信息技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54032704

课题设计论证

  

《中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理念、两个方针的基本思路和三个层次的战略部署”,即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两个方针的基本思路,落实中长期、中期、近期三个层次的战略部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成为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点。宜宾市三中从2006年开始,以校园网络作为基本依托,初步开发了集教、学、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工作、学习平台。此平台建立在硬件环境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是一个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比较便捷有效地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初步(基本)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量化评价。学校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受到了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宜宾市三中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的育人环境,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途径,深刻地改变了教师、行政员工、学生及其家长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方式,积极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宜宾市三中现阶段的“数字校园”离“智慧校园”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行的资源库,还存在着资源数量庞大、资源品质不高、资源不系统等缺点,影响了资源的的使用效率;“教学系统”还没有普及到所有学科。另外,学校的教学、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数字校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宜宾市三中数字校园平台相关问题,我们决定继续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优化、大胆开拓创新。

二、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一)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大数据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完善、优化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教育教学软件平台,实现学校各项管理、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从而突破时空局限。    

        2、具体目标

(1)营造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行政办公和管理水平;

(2)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3)营造信息化的教研环境,为师生提供教研活动的平台,促进教研成果的转化;

(4)营造信息化的服务环境,为师生提供健康便捷的生活服务。

        (三)研究内容

(1)完善、优化、创新数字校园平台建设和应用。

(2)数字校园环境下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探究、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3)数字校园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4)精品资源建设与系统资源建设相结合,进行数字校园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5)归纳、总结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认识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积极做好经验推广工作。

随着学校各项精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会产生诸多的变更和新需求,这就需要对“短信”、“教师信息”、“任课教师”、“校园公告”、“学生信息”、“个人资料”、“申报平台”、“网络硬盘”、“行政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年级主任管理”、“班主任管理”、“考勤管理”、“管理员管理”、“门禁管理系统”、“学校门户网站”、“教务管理”、“招生办专题”、“图书馆管理模块”、“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学测评系统”等已有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升级开发、完善功能等工作,同时需要研究创新新的功能模块,并采用基于“大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提高数字校园的智能水平。

        (四)创新之处

(1)“数字环境”不仅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于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验证,还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同时,在评价、互动、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

(2)针对于学校教务工作的需要,深化开发智能课程系统、实习工作平台、个性化成绩分析系统、智能考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模块。

(3)通过处理“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形成有效的反馈,据此改进、提升系统的功能,提高数字校园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强大的智能化教育、教学体系。

三、怎么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数字校园方案的制定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从我校实际出发,调查了解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需求,调查分析现代教学模式和流程,在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行动研究法:数字校园在大学已经比较普遍,但在中学尚处起步阶段,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将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基础平台建起来,常规工作先用起来,带动全校师生参与起来,促进全员研究起来,不断修改完善,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

3、案例研究法:一方面研究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积极探讨个性化教学案例、个性化学习学案和流程,积累经验,以便推广。

4、文献法:收集数字校园已有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借鉴已有的成果,能尽快地建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数字校园。

5、多渠道合作研究:物理层设计和施工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实行需求指导,商业运作;理论层研究与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理论探讨和培训;信息层和应用层建设与同类学校合作,实现共建共管共训共享。

        (二)实施步骤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发现问题。

(2)初步决定研究对象和开发人员。

(3)开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

        第二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1)制订研究开发方案,组织主要开发人员。

(2)建立研究领导小组、开发小组。

(3)进行开发探索阶段检测工作。

(4)收集有关开发设计的基本资料。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8年12月)

(1)按课题方案实施开发设计工作。

(2)收集研究开发资料,对开发过程、方法和问题进行探讨。

(3)修改完善开发方案。

(4)进行阶段性检测、小结。

        第四阶段:完善总结阶段(2019年1月-2019年5月)

(1)修改、完善、升级已开发的数字化平台和相关软件。

(2)收集、分析、整理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

(3)分析、整理材料。

(4)总结研究开发工作,完成开发设计平台程序。

(5)开展自测工作,接受检测、验收和评价。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中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1、技术成果

        (1)数字校园关键特征和“六化”

数字校园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数字校园以信息设备的互联运行为技术支持,以学校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为核心。数字校园要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教学、管理、科研、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数字校园建设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数字校园的“六化”包括:①网络化。②智能化。③个性化。④规范化。⑤教育思想现代化。⑥数字校园文化。 

        (2)指导思想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全体师生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并承接前一阶段的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师生需求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信息化,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3)明晰数字校园模型

以应用为核心,明晰集“建”、“管”、“训”、“用”、“创”于一身的“五位一体的”数字校园模型,以“用”促“建”,边“建”边“训”,以“管”促“创”。 

        (4)数字校园成为学校高效管理的助推器

数字校园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形成了对整个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等诸多事务高效管理的助推力。 

        (5)树立典范,充实数字环境下“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教师自身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也在时刻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数字时代有着另一番全新的诠释。数字环境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操作性成果

功能模块有;校园公告、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管理员管理、教学资源库、门禁管理系统、学校门户网站、招生办专题。 “数字校园”模式的辐射、示范推广工作。“数字校园”平台成功移植到宜宾市三中珙一高校区,帮扶创建“宜宾市双龙镇红星村网站”。 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开展校园节目录像、采编和播放,并与宜宾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网络电视台和视频播放常态化。 

        3、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荣誉称号

(1)《浅析中学教师信息异化现象》论文发表             曾勇 (2)2011年“宜宾市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一等奖 龙建峰 (3)《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论文发表                                                                                                    刘娟 (4)《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德育》论文发表          胡灵 (5)《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论文发表   王渊 (6)专题《信息技术教学成长之路经验分享》在“学员论坛”中分享                                                                                                          张勇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经历等) 本课题由宜宾市三中信息技术教研组承担实施,大部分教师参加,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张勇、曾勇、胡灵、王渊、龙建峰同志担任主研。张勇,中学高级教师,计算机专业,省级专家库后备教师;曾勇,中学一级教师,计算机专业;胡灵,中学一级教师,计算机系教育技术专业;王渊,中学一级教师,计算机专业;龙建峰,中学一级教师,计算机专业。 本课题由刘娟、邓晓秋、龙燕三位同志担任参研。刘娟,中学二级教师,计算机系教育技术专业;邓晓秋,中学高级教师,政治专业;龙燕,中学一级教师,化学专业。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设备设施、研究经费、资料、研究时间等)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作为宜宾市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拥有完善的千兆校园网,先进的网络服务器系统,4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配备70台计算机),4间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金沙厅、岷水厅、扬子厅、翠屏厅),500余台教师办公计算机,一流的校园电视台系统,素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2、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学校领导、各行政处室都非常支持该课题工作,各部门纷纷提出管理需求和设想,这为课题地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各学科教师积极为数字平台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 3、课题核心组成员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组5位教师,在从事本课题研究之前刚完成了一个省级课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开发能力,且全体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每周和假期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集中研究。所以,整个课题小组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 4、课题实施范围。本课题研究涉及宜宾市三中新高二0一三级、新高二0一四级、新高二0一五级三届共6000余名学生,宜宾翠屏行知中学初二0一三级、初二0一四级、初二0一五级三届共11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400余人;宜宾市三中珙一高校区新高二0一三级、新高二0一四级、新高二0一五级三届共32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200余人。主研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宜宾市骨干教师以上1人,中学一级教师4人。 5、研究时间: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发现问题。 (2)初步决定研究对象和开发人员。 (3)开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 第二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1)制订研究开发方案,组织主要开发人员。 (2)建立研究领导小组、开发小组。 (3)进行开发探索阶段检测工作。 (4)收集有关开发设计的基本资料。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8年12月) (1)按课题方案实施开发设计工作。 (2)收集研究开发资料,对开发过程、方法和问题进行探讨。 (3)修改完善开发方案。 (4)进行阶段性检测、小结。 第四阶段:完善总结阶段(2019年1月-2019年5月) (1)修改、完善、升级已开发的数字化平台和相关软件。 (2)收集、分析、整理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 (3)分析、整理材料。 (4)总结研究开发工作,完成开发设计平台程序。 (5)开展自测工作,接受检测、验收和评价。 

预期研究成果 

文档

中小学课题申报:《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1)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中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大数据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