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怎样对待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从古至今,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名族的血脉能够欣欣向荣传承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尧舜至如今的国家,辗转已是几千年。其间我们千千万万代的先辈们也经历了不计其数的王权易主,朝代更迭,战乱纷扰。这片炎黄土地在岁月更替中亘古不变,我们的名族,在历史的车轮中拖拽前行,用力追赶。先祖们在艰苦中打下根基,为着这份基业,我们自相残杀过,也携手共抗外敌。点点积累,滴滴汇聚,从生活中抽茧剥丝,最终将历史的画面凝结提炼了,记录成了实物。其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可以说是一类瑰宝。
今天的我们已是站在无数前人搭建的天梯之上俯瞰这个世界。如果要对后代就文学方面加以教育,中国古典经典文学,在我看来,必是放在第一位的。孩童能将唐诗宋词三百首朗朗上口,成年人能将古代典故信手拈来。平明百姓家的书架上也都有几本红楼梦,水浒传。不求人人都可以博古通今,只求人们的内心能偶尔蹦跳出只言片语,提醒着自己的本根。
记得女作家三毛有一本小说集叫做稻草人手记,她在其中写道,小时候的自己就像一个干枯瘦黄的稻草人,形单影只孤守在田野之上,脑子空空的,肚子也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空如也。小时候的她没有心没有肺,所以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她千方百计,开始到处“偷吃”,偷学问,偷故事,偷文化,偷思想,偷感情,偷了一年又一年,终于能稍微变得有血有肉了。每个人出生也如是,有人将新生婴儿比做未着色的白纸,三毛所谓的稻草人就如同那白纸一样,都需要被充实,被灌以灵魂。灵魂从何而来,从生活,从经验,从过去,到现在。人生短短数十载,若是问你想要那千年来的精魂,还是这的数十年之经验,你会选择哪一个?我很贪心,我必要在短短的人生中穿越时光隧道竭力过上个荡气回肠几千年。伴着一杯淡茶,一盏青灯,一条竹凳,让书本带领着思绪在时光之中畅游。经典之所以称作为经典,自有一番道理,前朝万代,时过境迁仍旧被人们赞颂的文学作品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才能接受世代人们的追捧。经典文学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作者寒窗冷夜的呕心沥血,还有时间深厚的积淀,代代读者的声声叹息,读经典,是凝聚先辈提炼后的精华来生长自己的血肉,是穿越了时空的古代先师们的尊尊教诲。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全都是中国人。这是现代流行歌曲里一句朗朗上口的唱词。过去被称为中原人,汉人,如今中国人是五十六个名族合称。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在睁眼的那刻在一片土地生了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伴随一生。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中国人民也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是日益多了起来。由于由于历史上脚步的停滞使我们与如今的大国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努力追赶,不敢懈怠。学习英文,阅读国外优秀著作,学习外来先进科技,求知若渴。也由于卸下了封建制度沉重的担子而迫不及待地在现代化民主社会的自由空气中轻松呼吸。这些都是极令人欣慰的,在学习国外文化知识的同时,固然会对比发现中民族历史中存在的点点诟病,思想上些许糟粕。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世界完美的事物又能数出几个来?时刻铭记我是谁,然后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稳步前进,常读古典文学便有如此作用。出生在炎黄的土地上,即使将来坐上飞往欧洲的班机,又或吃着美国快餐,身着嘻哈服饰,却仍然牢记,北半球有一片黄土,是我一世的乡愁。我从哪里来,不论将来去哪里,都是幸福地。所以古代经典文学又是要放在外国著作更重要的位置上的,一个人总不能忘本。
中国古典文学,是我们对后代文学教育应置于首位的文学类别,用土生土长的知识丰满一个人土生土长的血肉,用历史沉淀的精华养育代代的心魄,文化不倒,中华民族才得以屹立世界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