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今天的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师生情、友情的感觉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轻付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如今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要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更应该做深刻地反省和认真的探究。
关键词:感恩 教育 实践
综述
一、感恩的由来
1、国外的感恩活动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2、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请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受别人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羔羊跪乳”:小羊羔呢,为了感谢母亲哺育的恩情,吃奶时就跪下腿来,用这个举动来向母亲致谢。“乌鸦反哺”:乌鸦小的时候是靠母亲用嘴喂食的,等到小乌鸦长大后,它母亲也老了,没力气捕食了。这时小乌鸦反过来喂食自己的母亲。还有“古代二十四孝图” 等等古训流传至今,说明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感恩的本质
1、感恩是一种认同
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自发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因此,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2、感恩是一种回报
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我们所说的回报,就是对哺育、教导、帮助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我们从母亲的腹中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必须明白“感恩”。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在家庭中父母要感恩孩子,孩子要感恩父母;晚辈要感恩长辈,长辈要感恩晚辈;妻子要感恩丈夫,丈夫要感恩妻子。构建和谐家庭需要感恩教育。在企业发展中,老板要感激员工,员工也要感激老板,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感恩教育也必不可少。
3、感恩是一种铭记
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4、感恩是一种智慧
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也就是说,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一切情绪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爱心,但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恩也是一种爱,因而安东尼•罗宾喜欢通过思想或行动,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好好珍惜上天赐给他的、人们给予他的、人生经历的。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人生,让它充满了芬芳。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
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病入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的教育也值得反思。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然而,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而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爱我们,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整个社会落后,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幸福。为此,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
五、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尤其是德育素质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素质教育的成功,仅仅依靠学校一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许多父母的教育思想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还有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处于“中心”地位,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和老都是围绕孩子“转”,对待孩子是“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久而久之,孩子从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偏激的想法:我上学是给“父母”上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我“指挥”父母也是理所当然的。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
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孩子们在争论:我的衣服比你们穿得漂亮,贵得多。而另外的小孩会马上反驳:我的衣服是爸爸出差时在北京买的,是全国名牌。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孩子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也屡见不鲜,这是让我们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另外受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更显重要。
(三)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置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六、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1、感恩教育应有效选择主题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振憾。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从而确定感恩教育的主题。然后再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适时适量地进行感恩思想的点拨,感恩情感的引发和行为的强化。
(1)认识家庭,感恩父母
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欢乐的源泉;家,烙印着童年多少回忆,洋溢着父母多少关爱。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就需要教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无私的奉献,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在感恩教育的纵轴中,感恩家庭、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因为家庭是一个小社会,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与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面对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缺乏伙伴交往、自我中心、任性、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单亲家庭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等,我们要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抚育的辛劳,学会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从而激发学生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开展调查、采访活动,了解父母经济、身体、工作方面的难处,学生体察到了父母的辛劳,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也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要主动为父母分忧,从而培养、建立他们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感。并在课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做一天临时家长。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感悟父母之恩深似海。
(2)融入集体,感恩朋友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塑造人格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的孩子在上学初始,对于学校是一切感到陌生的,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这些问题常常使许多班主任感到棘手。在品德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人际关系的规范,懂得欣赏同学,关心伙伴,感恩朋友。如:一年级下册的《小手拉小手》,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互帮互助的温情。真诚的感谢将会获得朋友更多的帮助。
(3)心有博爱,感恩社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交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我们的孩子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同样需要走进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认识,以此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宽容心、关爱心去融入社会,感恩社会。如,《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劳动和智慧,都值得尊敬。教学中,可以先播放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视频资料。以这种具有震撼力的、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英雄”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孩子内心深处那份最真、最纯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美好愿望。接着展示学生收集的许多普通的工人辛苦工作的图片和资料,直观的了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并有组织的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社会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的成果,明白他们的付出。让同学们深深得懂得:社会上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付出和帮助,当心有博爱,才能感恩社会。
当然,上述这些主题也不是孤立的,在品德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某一主题,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但不管侧重哪一主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感谢的何止这些。
2、感恩教育应有效回归生活
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也早已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此,感恩应该是立足于生活的品德教育,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只要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并有操作可能的“感恩”专题,都可以列入其中。感恩教育的过程,不是时断时续的,而应充分运用现有的品德教材,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教育资源,结合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提示和讲解,从而达到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既有专题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又有渗透式的感恩思想活动,更有体验式的感恩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因而,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同学们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进行展示。
结束语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要让学生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我们要教育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道回报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从学会感谢做起,说一句感谢的话,打一个感谢的电话,用一句礼貌用语表达谢意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体贴,对师长、同学、朋友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