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8:37:21
文档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
推荐度:
导读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高考动向】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含义: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3、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4、成果:(1)文学创作上,作品有《红岩》《红日》等;(2)电影创作上,作品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3)戏剧创作上,作品有《茶馆》《关汉卿》等。

二、“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a、红卫兵的破“四旧” b、等破除“文化黑线专政”的鼓噪。

 C、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的突出表现是样板戏。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标志: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3)内容:“二为”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意义: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

(5)成果:“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第二课:人民教育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共同纲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即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3)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为贯彻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中教育

(1)破坏的表现: “”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1968年底,在号召下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方法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2)破坏的后果: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人民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是“文化大”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2)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向现代化。

(3)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

表现:(1)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2)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

成就:(1)国防领域: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发应堆建成。19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医学和农药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新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2)1988年九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劳动。

2、表现:(1)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成为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技术体系国家之一。

(2)在空间技术方面: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2003年,发射“神舟5号”成功。杨利伟是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4)在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小结】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类 别

时 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两弹“一星”

20世纪60年代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
19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年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业技术1973年

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1983年

“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
生物技术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天天练57

1.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 (    )

A. 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 “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C. 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D. “双百”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 以下有关“双百”方针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 提出这一方针是在“文化大”时期        B. “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它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 它促进了我国文学艺术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3. 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6年”。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 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4.  “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有人说:“党这回提出‘百家争鸣’,我们后几年学习唯物论不是白学了吗?”你认为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    )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斗争,通过比较和斗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②没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过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③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④“百家争鸣”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文化事业也有过一段曲折历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受到干扰,主要表现为(    )

A. 一些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性不高               B. 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

C. 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   D. 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6.  “ X X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

A. “文化大”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7. (创新题)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A. 土地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8. 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是在(    )

A. 1949年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C.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9. (2008·广东)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0. (创新题)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1.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这主要是因为(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2. (改编题)有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       B. 该题词时间为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C. 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D. 该题词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3. (原创题)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是(    )

A.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

A. 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B. 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C. 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5.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A. “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       B.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 “神舟5号”飞船               D. “神舟6号”飞船

16. (2008·江苏)“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A. 钱学森        B. 杨利伟           C. 郭沫若          D. 袁隆平

17.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党和高度重视

C. 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D. 近现代以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答案:

14. D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这一事件的难易程度与人口的多寡密切相关。A、C项显然与人口多寡无关,而B项中国至今还未做到,故选D项。

15. C解析:从时间看C、D两项符合,C项是2003年,D项是2005年,C项时间上在前,且更具标志意义,所以选C。

16.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结合材料中“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等可判断应是对研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袁隆平的评价。

17. D解析: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落后的状态。

(注:答案1——17中,删掉6、11、12、13题然后重新排列题号即可。)

文档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