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贴数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炙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的应小等特点。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辩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辩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辩证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病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辩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敷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停(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人伏到未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常规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喘、肺胀等肺疾病
这些疾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季病情减轻或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沉或弱。
治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克,醋元胡21胡,细辛12克,甘遂12克,药物烘干或焙干或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药物刺激量略高)或用清水稀释2-3倍(药物刺激量较小)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面18份球形膏药丸各备用,药物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冻储存。
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个为一个疗程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年使用。
贴敷方法:取肺俞、心俞、隔俞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只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再履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痛反映明显者就提前取下。
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扶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下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适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
(二)感冒
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寒、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诊断依据同前,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春、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的反复感冒患者。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疗乳蛾(急性肩挑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性肠炎)等。
(三)口疮
是指口腔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诊断依据同上,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
治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克,烘干或焙干后研细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里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咽喉作痛亦有效。
也可以用吴茱萸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奕。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扶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扶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自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等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期瞬息万变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弟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合谷——手背第1.2掌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一下,旁开1.5寸。
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