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
“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悲悯情怀不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悲悯,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衣却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心弦会在酸楚中被重重地拔动。
◎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
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说:“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白居易是晚唐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的一个,他的悲悯情怀是为世人称道的。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发出的愧叹和他的悲悯情怀让他的灵魂升跃到了一个个安享吏禄的为官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悲悯者,悲天灾而悯人祸。人类是与灾难并存的,当异地遭遇灾难或他人身处不幸时,人类所表现出的悲悯不只是给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层是它诠释了“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患白内障失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明眸善睐者所不能体会的,“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湖南一个叫余彭年(原名彭立珊)的老人懂。他决定用5年的时间出资5亿元,让全国2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当东南亚地区地震引发海啸时,北京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孔靳为灾区小朋友捐出了自己24.3元的零花钱。在捐助上,余彭年的5亿元与孔靳的24.3元,一个厚重,一个绵薄,但在悲悯情怀上,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境界,都实施了援助的高尚行为。
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这篇文章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爱情与知识引领他到天堂的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把他带回现实世界。是的,在现实中,依然有食不果腹的贫困者,有身处危难期待援助的不幸者。面对他们,我们是应该为自己的富足感到沾沾自喜,还是带着慨叹抱以悲悯和同情?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辗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愿世人都能多一些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没有悲悯,所有关于美好世界的描述,无疑都是空中楼阁。
◎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丈夫和儿子,原来是一家人交不起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但最终逃不脱家破人亡的噩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鲁迅则在他的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拴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唤醒人民觉醒起来,呼唤“于无声处听惊雷”,共创美好的生活。
◎悲悯之情在当代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的交往少了,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和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感人的事迹。河南襄城县农民牛振远老人靠手工艺辛辛苦苦赚了十几万元钱,看到农村一些孤儿虽然天资聪明,却因失去父母没有经济来源而辍学,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积蓄,盖房、买学习生活用具,把方圆几十里的孤儿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包下了他们的学习费用,给孤儿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仅去年就使十几名孤儿考上了大学。世界上不少富豪都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如巴菲特、李嘉诚都将自己很大一笔财产献出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全国十届五次会议上,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女首富、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向媒体表示:“等到时机成熟,我肯定会做更多的慈善事业,像李嘉诚那样。”是悲悯之情帮助弱势群体克服眼前的困难,重塑生活的信念。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悲悯之情,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酷无情,生活将充满磨难。一些分子没有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把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置于度外,所以才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为了所谓的政绩,也为了高额的回扣,可以和开发商勾结在一起,强拆民房建所谓的开发区、商业区和高档住房,而牺牲拆迁户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失去悲悯之心的医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红包,掏光病人家属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病不敢进医院。失去悲悯之心的对进城出卖农产品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小贩大打出手,砸烂和抢走摊主赖以生存的工具和物品。失去悲悯之心的垄断部门动不动就提价,降低服务标准,不管消费者能否承受和接受,不管此举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失去悲悯之心的某些不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问人民群众是否拥护,盲目决策,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激化了矛盾,败坏了党和的声誉。而某些富人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社会财富后,不思回报社会,宁愿花天酒地、一掷千金,而不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全社会尊重。
◎常怀悲悯之情、同情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悲悯之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不是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平等的给予。《红楼梦》中的达官贵人们锦衣玉食,一时间却忽喇喇大厦倾,一文不名的乡下老妇人刘姥姥伸出救援之手,帮助巧儿脱离虎口,表现出无私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怀和同情他人,也需要众人的关怀和同情,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每个人都用爱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作文欣赏:
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雨淋湿了他的头发,雨淋湿了他的衣裳,这个时候,我感动了。
——题记
女娲不忍生灵涂炭,炼石补天;大禹不忍万民受苦,修道防洪;后羿不忍众人罹难,拉弓射日。心中有天下人,天下人心中就有你。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至善至纯的大爱,是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情怀。
这些日子,举国齐哀,原因是我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的强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悲痛之余,我们不禁为这位老人而感动。您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好总理——。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重灾区,踏着一片片的废墟,踩着一颗颗瓦砾,全面部署救灾工作。一句又一句的安排,一站又一站的走访,一遍又一遍的动员,一项又一项的部署……
您摔倒了!匆忙的脚步,沙哑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停止。一位在场的记者哭了,他说:“如果你看到总理现在的样子,你马上就会哭。”
您受伤了!鲜血从您的手臂溢出,您却把医生的手推开了。您还安慰着那些受难的孩子:“我是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您哽咽了!当您看到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当您看到那些遇难者的遗体时,泪水从您的眼里流了出来——这是一个大国总理为百姓的死而感到悲痛,为生者的痛而感到伤心。
您高喊了!您在电话中对着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雨淋湿了您的头发,沾湿了您的衣裳,可您又攀上那摇摇欲坠的废墟,传抒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救助的决心,告诉灾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关键时刻您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全国人民看到了您的果敢,您的悲悯,您的情义和一个大国总理对人民的血肉情怀。您本可以居中指挥,可您却来到了前线。只因为您有一颗与民同祸福的心,只因为您有一颗仁爱慈善的心,只因为您有一颗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说这是您的责任。
多么好的总理!在华夏大地上,总有这样的无私大爱,这样的悲悯情怀。为什么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延续5000年文明的民族?为什么我们经历磨难却终究得到辉煌?为什么我们能够一次次从危难中爬起来,在全球领跑?因为我们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作为——一种在危急时刻用生命拯救生命的作为,一种在患难间以他人为本的作为,一种在生死时刻舍己为人的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许是对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最好诠释。有这样的精神在,太阳依旧会光耀华夏,光耀中国人的心!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 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这是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赏析:本文只所以获得满分,我认为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乡村中农民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城市人观察视角的误区到还原真实的乡村,用作者观察到的大量细微真实来说明观点,用悲悯情怀感受这另一世界;其次,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三,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描写非常细腻,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四,这篇文章反映严肃社会现实问题,“感受农耕文明”,揭示社会历史造成的城乡差别,直面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到来;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了关怀,考生没有一味说理反驳对农村人的歧视,而是写出了心中希望“用心去感受乡村”。作为未成年人写出这样的富有人文关怀和真情实感的文字,比现实中的政治说教不知要好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