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康德尔(P4):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代表作:1933年《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开始跻身于大学的学术探索领域。基本主张是“比较教育是一种历史的教育,是教育史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的继续。”
2,区域研究 (P21):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按研究内涵的大小,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01 全国 2003年10月试题】
3,局部研究 (P21):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如对日本幼儿园教学大纲的研究。
4,问题研究 (P22):对两个或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按比较内容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5,总体比较 (P22):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判明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政治;探索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趋势。
6. 《费舍法案》[05 全国2006年01月]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7. 《哈多报告》 [03 全国2005年01月]
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提倡设立麦克米伦式的保育学校、幼儿学校和幼儿部附设的保育班,主张对7岁以下的幼儿实行一贯教育,成立以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的幼儿学校。
8.《教育》
1972年,英国教育科学大臣撒切尔发表,提出要扩大学前幼儿教育。要在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幼儿教育。
9. 凯果玛 (P45)
是法国“母育学校”的先驱,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促使将日间看护中心改造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0. 幼儿凭证计划 [06 全国2006年10月] [07 全国2007年01月]
1995年,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项耗资为7.3亿英镑的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品质的学前教育。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公立、私立或民办的学校。其局限性为不能帮助4岁以下儿童。
11. 母育学校 (P45-46)
1881年,法国发布政令,将各种教育机构统一为“母育学校”。以“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招收2-6岁儿童,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保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的初步原理、语言训练等。教学方法强调利用实物。
12. ▲ 福禄贝尔幼儿园 (P61)【02 全国 2004年10月】【04 全国 2005年10月】(P61)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由此,德国的幼教机构发展逐渐呈现双轨趋势。
13. ▲ 1924《青少年福利法》【08 全国 2007年10月】【09 全国 2008年10月】(P62)
德国于1924年出台,规定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定下了德国现代儿童教育基调:即把学前儿童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由青少年福利部管辖。提出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加强幼师培训。对战后联邦德国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14. ▲ 1970《教育结构计划》:【03 全国 2005年01月】(P)
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是全国教育制度改革方案,将整个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领域。3-4儿童纳入初等教育,5-6岁纳入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部分。
15. 学前教育构想 (P107-108)
19年,苏联公布《学前教育构想》标志苏联第三次学前教育改革开始。强调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个性——定向相互作用模式”。确定了苏联幼儿园改革基本原则。
16. 情景教育论(P70-71) 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鲁滨逊。认为教学应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应付生活能力。特点:以儿童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17. ▲教学—训导型模式 【08 全国 2007年10月】(P109-110)
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教育者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的作业。游戏在时间上受,且被成人严格规定。形式主义泛滥,成人与儿童疏远,儿童消极性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
18. 日本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P135)
19年,日本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要求使入园率达到60%。
19. 日本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P135-136)
1972年,日本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要求4-5岁儿童全部入园。
20. 日本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P142-143)
1991年,文部省公布,又称十年计划。
内容:提出国家尽力对学前教育提供帮助:扩大幼儿园奖励补助的适用范围,对低收入家庭规定了学杂费减免标准;增加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的数额;拨专款确保公立幼儿园园舍设施建设补助费。
计划重点:确保今后10年内,3-5岁幼儿有充分的入园机会,提高3岁幼儿入园率。
意义:把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幼儿入园率,改变家庭社会不重视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力促进日本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21. ▲ 新西兰毛利语言所 【08 全国 2007年10月】 (P209-210)
起源于1982年的毛利文化再生运动,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是新西兰第四大学前教育机构。确保儿童一出生,就用毛利语与之对话。家庭和社区在管理和资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2. 新西兰《5岁之前》 (P215-216)
19年,新西兰宣布建立新的学校系统。认为特殊教育服务应该在所有的教育机构内成立。日托中心只有符合最低标准,签订协议才可以获得资助。规定了师生比、教师资格,制定了培训计划。
23. ▲ 韩国新村幼儿园 【05 全国 2006年01月】(P232-233)
韩国为加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1981年新设立了由内务部主管的“新村合作幼儿园”。1982年,颁布《幼儿教育振兴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新村幼儿园在1981至1983发展最快,其后稳步增长,1988年后逐年减少,原因在于从每年都有一部分重新变为托儿所。
24. ▲ 心理胚胎期 【02 全国 2004年10月】(P272)
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一个概念。指儿童从出生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其形成发展需要一个特殊环境——既进行保护又提供养料的“有准备的环境“。儿童依靠“吸收性心理”积极主动地吸收环境,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各种经验。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25. 同化 (P311-312) 皮亚杰将同化解释为认知的过程,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对环境能动适应的一种形式。
26. 成熟 (P313)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仅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其重要性逐渐。
27. 物理经验 (P313)儿童在通过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即“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28. ▲ 音乐——节奏智力 【04 全国 2005年10月】(P357)
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突出表现。如莫扎特。
29. 身体——动觉智力 (P357-358)
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做出恰当的身体反映、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发明家上表现突出。如:迈克尔•乔丹。
30. 交往——交流智力 (P358)
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做出适宜反映的能力。在教师、律
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政治家上表现突出。如:马丁•路德•金。
31. 自然观察者智力 (P358-359)
加德纳1988年增加的第八种智力。指善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
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在植物学家、园艺家、自然主义者和物理学家上表现突出。
如:达尔文。
32. ▲ 加德纳的智力定义【05 全国 2006年01月】
美国加德纳1983年《智力的结构》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
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33. 儿童百种语言 (P417)
意大利瑞吉欧提出。意味着儿童用100(多种)不同的方式或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不仅包括文字语言,还包括非文字语言,如动作、绘画、音乐等方式。儿童对各种媒介的运用构成了儿童的百种语言。强调利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来学习、探索和表达,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明显。是瑞吉欧幼教体系的最明显特征和主要特色。
34. 研究性学习 (P414-416)
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能很好协商,共同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
35. 早期儿童教育 (P440)
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伍迪尔《早期儿童教育国际手册》代表了这种趋势。各国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一般包括保育学校、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三部分。
36. ▲.《儿童权利公约》
1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 《儿童权利公约》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献,被誉为 “为儿童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为保护儿童的权利和福利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缔约国保证所有未满18岁的儿童的合法权利。4项原则: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