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8:42:52
文档

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定义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事件。①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②特点: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群体发病。处置需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经
推荐度:
导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定义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事件。①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②特点: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群体发病。处置需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一、定义

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事件。

①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②特点: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群体发病。处置需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经济损失严重。工作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影响社会稳定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原则:

 1.应急处理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指导方针

    提高防范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关键

    根据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级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必要保障

     完善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重要条件

      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开展防范和科研和培训。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原则和处理方式

  ①处理原则:防止或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发病、死亡,减少经济损失,查明原因,防止事态扩散,及时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

  ②处理方式: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

三、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 

  1.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公众卫生防护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收集、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防控措施的提出、实施、效果评估。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培训人员。应急物质储备。技术储备。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⑴发现⑵报告⑶核实⑷应急反应(各级各部门)⑸流行病学调查⑹控制⑺调查报告

发现—报告—核实—应急反应—调查分析—控制—调查报告

 1.发现

学校疫情如何早发现:疾控部门工作 

与教育部门合作

 ⑴协助对学生开展卫生宣教:及时就诊

 ⑵协助培训校医:懂法律,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⑶建议学校建立“学生校内外就诊登记制度”(症状监测制度)

 ⑷对学校报告的可疑疫情(事件)判断性质

2.报告

 ⑴报告管理原则: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

 ⑵报告内容:报告范围。报告标准。报告时限:获知信息后2小时内. 。报告方式、程序。报告内容:发病人数。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3.核实

 核实1、是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构成要素:①临床表现:有? ②病人数量:量?

 核实2、事件性质 

    ①临床表现:特异性体征或依据②实验室病原学诊断③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

    ④临床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医生经验

 ⑴.广西近十年群体发病常见病种:

   ①肠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霍乱

   ②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腮、流脑、麻疹、水痘、风疹

   ③接触性传染病: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④其他:钩端螺旋体病、群体性癔病、鼠疫

   ⑤食物中毒

⑵.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病鉴别

  ①调查对象:同条件下的病例和未病者  ②方法:比较调查对象分布差异。

   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群分布。

⑶.某疫情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

  ①广西某单位于9月20日至9月25日在*C宾馆举办培训会,与会人数约230人。

  ② 9月22日凌晨- 24日12时,70人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间分布)

  ③发病者21日晚餐都在C宾馆进餐,与会者中12人当晚不在C宾馆进餐,均不发病(空间分布)

⑷.某校腹泻疫情人群分布

①病例大部分(90%)集中出现在9月1日-4日,符合因共同途径而感染的特点

②学生发病,教职员工不发病

③用餐:学生与教职员工在同一食堂

④用水:学生用自备井水,教职员工用市政供水

⑤提示:事件与水有关,排除食堂食物

4.应急反应

  ⑴应急反应原则:①分级响应②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③发生于特殊场所(学校)、重要活动期间的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④非事件发生地区及时预警、有效准备。

 ⑵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

     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①:Ⅰ级;②省级:Ⅰ级、Ⅱ级;③市(地)级:Ⅰ级、Ⅱ级、Ⅲ级

   ④县(区)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构:

  ①主体 :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负责。

  ②专业技术机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⑷应急反应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非事件发生地区 。

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反应措施:事件信息收集、报告、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提出和实施。

⑹非事件发生地区应急反应措施:①密切保持与事件地区联系。②做好本区域人员、物资准备。③加强监测报告,必要时建立专报制度。④开展重点人群、场所和环节的监测和防控工作。⑤开展卫生宣教,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⑥根据上级及有关部门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⑺疾控机构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职责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对与事故有关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5.调查分析

⑴现场调查处理三件事:①听:汇报、病人、非病人。②看:病情、环境、初步措施落实。③说:初步判断、问题、建议

⑵目的   找出流行病学病因→

  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②总结教训,提出防范类似事件建议

⑶病原学病因与流行病学病因→都重要

  但流行病学病因更重要。对于突发事件、不明原因疾病流行,即使暂时不清楚其病原,弄清流行病学病因也能有效控制。

   ①控制疾病发展②预防疾病再次发生③弄清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原需要时间

    在清楚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前很久,已经知道病人粪便污染水源、食物,可导致霍乱流行,已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该病。退伍军人病流行后1年多才确定军团菌是其病原。发现艾滋病病人后2年多才发现HIV是其病原。

⑷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①常见问题:调查不全面。有调查无分析。不用数据说话;

   ②改进建议:全面收集相关资料。有调查有分析。用数据说话。

⑸流行病学病因 

  ①定义:使人群发病概率增高的因素,也称危险因素

  必要病因   某种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素(微生物、毒物)

  促成病因   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时不一定具有该因素

 ②传染病疫情~

  必要病因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检测)

  促成病因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因素(流调)

 ③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事故)~

  必要病因 病原微生物或毒物 (实验室检测)

  促成病因 中毒食品、污染环节、影响因素 (流调)

⑹进一步的信息

  ①与可能病因有关的问题有:呼吸道传播?近期有无共同的特殊的群体活动?

  ②与管理有关的问题有:当地已经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效果? 谁参加了调查?调查结果?当地的卫生认为发生了什么?

⑺群体性发病事件调查分析 

  重点

  基本情况。现场卫生学调查(危险因素调查)。发病情况。标本检测。

㈠基本情况调查

  ①病人所在群体的基本资料:人口、生活习惯、嗜好、地理、交通、可能影响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各因素

  ②近期自然情况、社会活动情况、动物发病情况

  ③相关卫生习惯、医疗条件

㈡现场卫生学调查:

  呼吸道传染病

重点:

①传播途径:活动场所通风情况:开窗频次及持续时间。拥挤情况

②易感人群:既往人群疫苗接种情况

肠道传染病

 ①传播途径    水源:用水水源、饮水水源。食堂。小卖部(校内、附近)。厕所。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卫生习惯(喝生水、洗手)。

 ②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情况(甲肝、伤寒)

Ⅰ.水源    1)用水水源管理

①保护自备水源:3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源(厕所、水坑、垃圾堆等)。15米范围内要硬化。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专人或兼职人员管理,并持有效健康证上岗。自备水源单位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卫生许可证。

②消毒生活饮用水:消毒包括校内学生可能使用的全部水源,并有记录。消毒药量足够;不能中断,建立应急预案。检测水质:自备水源、蓄水池水质每学期检测1次,并保存送检记录和检验报告。

③蓄水池定期清洗消毒   每学期≥2次,并有记录

  2)饮水水源管理

①供应开水:供应量足够。供应时间足够 ,每天≥2次。设施足够,定期洗消,环境清洁。主动提示。    

②桶装水供应管理:学校参与桶装水订购的管理。向供水方索要有关证件,复印件需与原件相符并盖公章。要求对饮水机定期清洁(每学期1次),并有记录。

Ⅱ.食堂

  饮食服务人员发病、带菌、卫生习惯、无证上岗。可疑食品相关环节(采购、运输、储藏、加工、存放、销售) 。卫生设施:防蝇防尘防鼠等。环境卫生、与污染源距离。卫生管理制度。用餐者放置食具的地点环境。

Ⅲ.小卖部(校内、附近)

  可疑食品相关环节(采购、运输、储藏、加工、存放、销售)

  饮食服务人员情况:卫生习惯、发病、带菌、无证上岗

Ⅳ.厕所

 公厕与生活饮用水水源、食堂相隔≥30米。公厕外3~5米范围内无垃圾、粪便、污水污物。厕所基地排水通畅,不易被雨水淹没,便槽(池)无积粪、无尿碱。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任一方式): 三格化粪池 、 密闭贮存、沼气发酵 、高温堆肥。设置便后洗手设施,并提示。

Ⅴ.环境卫生

  苍蝇孳生地:活动场所(教室、宿舍、操场等)环境卫生。垃圾池为封闭式,每日清理,与食堂和饮用水源距离≥30米。

Ⅵ.卫生习惯   喝生水。洗手:进食前、便后。

接触传染病

①传播途径   

   洗手

儿童: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工作人员:清扫、消毒厕所时戴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

   消毒

物品(玩具、卫生用具、餐具等)定期清洗消毒:物体表面(门把手、扶手、桌面等)定期擦拭消毒:

   通风:教室和宿舍等场所

其 它  虫媒传染病、自然疫原性疾病

   传媒动物和宿主动物种群、密度、带菌率、发病情况

吸入中毒   现场有害物种类、浓度、释放范围和释放量,工作条件,接触方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受种者情况、疫苗、疫苗使用过程等  

食物中毒 ①调查目标:病原(毒物)、中毒食品、中毒环节  、影响因素

   ②调查内容:原料、运输、储藏、加工 、存放、销售

㈢发病情况调查

①发现经过、首例情况

②制订相对简单的病例定义  

  病例定义基本要素:时间、场所、人群、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常以最先发现的病人临床表现为依据)

③搜索病例: 疑似、临床诊断、病原确诊、死亡

  目的:快速掌握本疫情病例情况

  方式:一览表

  对象:病例所在群体的全部人员(无论有无发病)

  统计:全部人员发病情况→相似症状的全部例数→ 发病时间→本事件病例数

④分析三间分布:时间、空间、人群间

6.控制

⑴现场处置原则:控制优先。实验室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边抢救、边调查、边核实、边处理

⑵传染病疫情现场控制措施

病人 :救治,隔离

密切接触者:隔离、留验、医学观察、随访

疫点(区):划分

切断传播途径:消杀灭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卫生宣教

⑶食物中毒现场控制措施

病人:抢救

可能暴露者:搜寻、医学观察

现场:卫生学处理

可疑食品:控制

污染食物:调查流向,向受影响地区卫生部门通报

⑷职业中毒现场控制措施

  现场人员:协助疏散

  病人:检伤分类,急救

  人群: 健康危害的卫生学评价

  毒物: 提出控制措施

  公众:健康教育、心理干预

⑸核和辐射现场医学救援

  伤员 :判定、救治

  现场人员:评估受照剂量,分类处理

  公众 :指导个人防护,必要时服稳定性碘

  社会 :心理干预

  污染食品、水:监测和控制(协助)

 ⑹

5、传染病疫情控制技术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病

⑴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每天通风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教室通风: 课间、课后。宿舍通风:在上课时

  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⑵同接触传染病防控措施

2.肠道传染病

开水供应:足时、足量

饮用水消毒 :定人、定时、定量,定期检测末梢水余氯量

食堂、小卖部卫生:加强管理,饮食服务人员粪检2次,发病者或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灭蝇。

疫点附近饮食店:加强卫生监督 

厕所:清洁、消毒 ,粪便管理

周边环境卫生:治理、消毒 

受污染场所消毒:参考相关疾病的防控指南等技术性文件

手卫生:洗手习惯、设施

3.接触传染病

⑴洗手

教育、指导儿童、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时戴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

⑵清洁、消毒

定期清洗消毒物品: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

定期擦拭消毒物体表面:

学校、托幼机构活动室、寝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

医疗机构中病人接触的工作台面

⑶同肠道传染病措施、呼吸道传染病措施

文档

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定义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事件。①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②特点: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群体发病。处置需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