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8:45:32
文档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作者:(学校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性别男姓名牛志刚)*******摘要:在《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经常闹矛盾。孙悟空的猴性太重,不服唐僧管教,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讥刺唐僧,于是唐僧就在孙猴子打死强盗、尸魔之后借口孙悟空心没有善心而将其赶走,师徒矛盾升级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孙悟空眼看自己的前程要毁在唐僧手里,就分身打了唐僧,并且还理直气壮地找如来辨邪正。如来当即识破孙猴子的伎俩,并下了一个决定性的论断:孙悟空生了二心。如来虽然知道六耳猕猴的来历,
推荐度:
导读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作者:(学校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性别男姓名牛志刚)*******摘要:在《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经常闹矛盾。孙悟空的猴性太重,不服唐僧管教,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讥刺唐僧,于是唐僧就在孙猴子打死强盗、尸魔之后借口孙悟空心没有善心而将其赶走,师徒矛盾升级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孙悟空眼看自己的前程要毁在唐僧手里,就分身打了唐僧,并且还理直气壮地找如来辨邪正。如来当即识破孙猴子的伎俩,并下了一个决定性的论断:孙悟空生了二心。如来虽然知道六耳猕猴的来历,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

作者:(学校 重庆工商大学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 性别 男 姓名 牛志刚)

**** ***

摘要:在《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经常闹矛盾 。孙悟空的猴性太重,不服唐僧管教,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讥刺唐僧,于是唐僧就在孙猴子打死强盗、尸魔之后借口孙悟空心没有善心而将其赶走,师徒矛盾升级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孙悟空眼看自己的前程要毁在唐僧手里,就分身打了唐僧,并且还理直气壮地找如来辨邪正。如来当即识破孙猴子的伎俩,并下了一个决定性的论断:孙悟空生了二心。如来虽然知道六耳猕猴的来历,但出于佛教大利益的考虑就帮助孙悟空遮掩了这一欺师灭祖的行为,还趁机用一座“莲台”收买了孙悟空,保证了其势力扩张计划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六耳猕猴 孙悟空 如来 分身 

引言:

    西游记中有好多次造假、冒充事件,像红孩儿冒充观音、孙悟空冒充牛魔王、牛魔王冒充猪八戒、黄眉怪冒充如来,前面几例造假事件最后都被揭穿了。《西游记》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拆穿的造假事件就是孙悟空假造一个“妖怪”——“六耳猕猴”打唐僧。孙悟空之所以能够得逞,并不是因为它十分高明,而是因为如来的包庇。孙悟空之所以愿意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因为不想再被压在五行山下,想借此立功,以求彻底改变自己妖仙这一尴尬身份。只有得到正果它才能成为佛教的正式成员,才不会处处受制于人,也不再是那个谁想发兵剿灭就剿灭的野猴子了。如来为了扩大佛教势力将寻觅东土取经人的任务给了观音,观音给了孙悟空一个争取自由的机会,派它保护唐僧。由于孙猴子的性情不合唐僧的脾胃,唐僧就要赶走它。孙悟空眼看前途就被唐僧毁了,就兵行险招——分身打了唐僧。如来识破孙悟空的诡计之后并没有揭发它,反而为其圆谎。他这样既能趁机收服孙悟空,保证唐僧取经的成功,又能维护佛教颜面。所以,六耳猕猴实际上就是孙猴子制造、如来命名、孙悟空和如来为了各自利益共同剪裁的遮羞布。

正文:

一、孙悟空为得正果造假

孙悟空跟唐僧的师徒矛盾日益激化,孙悟空不断被排挤。一旦孙悟空被驱逐出取经队伍,那么观音给它的希望将最终只是一个泡沫。为了保住自己的未来,孙悟空分身打了唐僧,以便显示自己在取经队伍中的重要性。然而,它的小把戏被神通广大的如来一眼识破。

1、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影子

(1)、一体二心

六耳猕猴出现在《西游记》的第五十八回,此回的标题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此回中多次出现“二心”一词,如在六耳猕猴与孙悟空离了地府去灵山争辩时作者有一诗曰“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1)它们离了地府到了西天时,“正在讲经的如来离了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2)

先不讨论这两个“二心”与是否只是指悟空的“一体二心”,先要弄清这里如来为何以“二心”称之。在《西游记》中,作者经常用“心猿”来代指孙悟空,如第七回题目为“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四十一回题目为“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猿”即指猴,也就是孙悟空,而“心”字则暗指孙悟空保唐僧的取经之路也是它的自我修持之路,也可以是“心猿”的简称。

既然“心猿”是特指孙悟空的,而“二心”则是悟空生出的“二心”,并不是把六耳猕猴也叫做“心猿”进而把他俩简称为“二心”。况且如来那句话也十分巧妙,他那句话暗含着一个对比,即听众都是一人一心,而悟空却是一体二心,所以他并没有说且看“二猴”(或者“二人”)竞斗而来却说的是且看二心竞斗而来。这就很明确地说明如来对六耳猕猴和悟空本是一体心知肚明的。如来是最具智慧的佛,也是佛界的掌控者,他说的这句话可以说对六耳猕猴的真身做了决定性的论断,尽管只是暗示性的。

(2)、六耳猕猴的奇特行为

沙僧去花果山找六耳猕猴要行李时看到六耳猕猴变出个假的取经队伍出来,六耳猕猴说是要自己去取经。如果它真的是想自己去取经,干嘛不一棒子把唐僧打死,而是只在他脊背上砑了一下,也就是拿金箍棒在唐僧背上滚了一道。看来它压根就没想自己假造一支队伍去取经,它肯定知道自己组建的队伍是蒙混不过关的。那么六耳猕猴做这样一件没头没尾的事难道只是一时脑袋发热?按照如来的说法,六耳猕猴是善聆音,能查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既然它万物皆明,难道它不知道到了如来那里必然要现出原形、被孙悟空打死?那为什么它明知要败露还要去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是悟空的分身,而孙悟空此时正在观音那里,恰巧有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人可以证明它没有作案时间。

2、孙悟空为得正果造假

取经之路漫长、艰险,就连唐僧都经常因此而哭鼻子。作为一个猴子,而且是享惯了自由自在生活的猴子,孙悟空虽然经常用乌巢禅师的话安慰唐僧,但天长日久难免会想念以往的幸福生活、厌烦取经之路上的劳苦。更令悟空无奈的是一遇到危险就索鼻涕、弹眼泪的唐僧对自己倒是异常的强硬,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得到机会就要将自己赶走。种种原因让悟空觉得如不采取非常手段自己的未来就会断送在这个和尚手里,于是猴子就显神通,分身揍了唐僧,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座“莲台”。所以,孙猴子造假一方面是自己猴性不改,另一方面被唐僧逼的。

(1)、日久倦怠

取经之路既然又是修心之路,也可以说经未取得时心就未修成,那么也就不可能始终秉持一心,不生二意。如果说六耳猕猴就是悟空的分身,那么悟空真的生了二心,在没有这个前提的情况下也有证据表明悟空生了二心。前面的诗的首联就说得很明白“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这里的“人”明显就是孙悟空,正是它有了二心,分身惹祸,才会引起别人(谛听等)的猜疑。而诱出二心的因素,颔联交代了一部分:“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原来是悟空长途跋涉之后生了倦怠之心,想要回到以前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了,当然这只是部分原因。

  (2)、积怨

早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回师徒就有一段充满火药味的对话,而且孙悟空那次也被赶走了。且看那段对话: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哪里化些斋吃。”行者赔笑道:“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与我吃?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哪里有人家处化斋去。”(3)

唐僧在这里已经是明显地找茬了,而且悟空喜欢开玩笑,唐僧又尊性高傲,经常被猴子羞得光头彻耳通红。长此以往,唐僧怎么不想把这个刺头赶走呢?

(3)、矛盾激化

第五十六回,也就是孙悟空的二次被撵。唐僧师徒出了琵琶洞,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悟空打死了两个,惹恼了唐僧,这一下就生出很多嫌隙来。只见唐僧“就恼起来,口里不住地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猴子被骂恼了,只得拿着八戒出气。更让猴子寒心的是三藏给两个强盗做的祷告:

拜为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4)

为了的安全打死了两个强盗,最后落了个“冤有头,债有主”,这叫悟空如何不寒心啊。所以悟空攥着铁棒,往那坟上捣了三下,也“祷告”了一番: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哪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哪里去告。唐僧一看悟空发了狠,赶紧说: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悟空不买他的帐了:师傅,这不是好耍子的勾当。且和你赶早寻宿去。唐僧只得被悟空威胁过后装着一肚子不满上路了。从此“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心背”。(5)由此看来悟空生出二心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还没到全面爆发的时候。

唐僧听说杨老汉的儿子夜里要抓他们赶紧从杨老汉家跑了,可杨老汉的儿子不依不饶,率领群盗追赶他们。悟空迎面就打,再不顾唐僧的话了。最后还做了一件很绝的事,故意把杨老汉儿子的头割下来血淋淋地拿给唐僧瞧,以此来出闷气。三藏本就胆小,吓得跌下马来。定了神之后就开始念紧箍咒驱赶悟空,悟空禁不得头痛,一个筋斗跑了。跑了之后自思无处去,就有硬着头皮回去,没承想唐僧又开始念咒了,悟空只得找观音诉苦。

到这里,孙悟空跟唐僧的关系可谓是彻底破裂了,就连观音也没法调和,她也只得借助唐僧的遭难来趁机让师徒关系复合了。孙猴子肯定也知道到了只有让唐僧遇险才能借机重回取经队伍,而且天下之大已无容身之处了,不采取非常手段自己的处境会变得比被压五指山之前还要不如。

(4)、根本利益受到威胁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整天吃铁丸、喝铜汁,耳朵里都长草了,而它之所以被放出来就是因为它还有用。当唐僧真的不要它了,说不定还要被压回五行山下。而能够回到唐僧身边,并且以后不再被穿小鞋的办法就是让唐僧彻底认识到它的不可替代性。唐僧很是胆小,动不动就被吓得哭,所以孙悟空就决定吓他一吓。

孙悟空这样做是有充分的信心的,唐僧已经不是第一次要撵孙悟空回老家了。在三打白骨精那一次已经上演过类似的事情了。那次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唐僧在宝象国被变成了一只老虎装在笼子里,猪八戒用激将法将他激了回来,其实就是猪八戒不用激将法,孙悟空也是会回去的,因为孙悟空想要一个正果。我们且看他第一次主动出走。

孙悟空刚被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时,路上遇到六个强盗,被孙悟空一个一个尽皆打死了,孙悟空笑嘻嘻地向唐僧邀功,结果被唐僧夹头夹脑一顿臭骂。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它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我。于是一个筋斗跑了。

孙悟空跑到东海龙宫喝茶,看到后壁挂着一副《圯桥进履》的画,龙王就趁机给它讲了张良给黄石公拾鞋的故事。随后龙王说的一句话,戳进了大圣的心窝: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6)悟空听后沉吟半晌,它要好好掂量掂量“正果”二字的分量了。所以他不等龙王再劝,就说:莫多话,老孙还是去保他便了。(7)于是孙猴子就自动跑回去了。刚回去脑袋上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孙悟空稍作抵抗也就屈服了。按照孙猴子的脾气,岂是一个紧箍咒能够约束得了的。真正能够让孙悟空死心塌地保唐僧的紧箍咒其实是“正果”二字。而唐僧要赶走孙悟空,无疑威胁到了孙悟空最根本的利益。

孙悟空本是一个石猴,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无聊了闯个小祸。但天上地下都有一个“主”,而他们是不允许新来的搅乱原有秩序的。对于那些有点本事的“游民”,他们能收买收买,收买不了就剿灭。而如果加入了他们的集团,有事就好商量了。因为在道教和佛教都没有得到编制(正果),孙悟空为此已经吃了很多亏了。孙悟空也是一个聪明的猴子,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折腾和被折腾,它已经深深认识到了“正果”的重要性。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编制,孙悟空并不是太介意戴上紧箍咒,观音给它戴上紧箍咒反而证明了它对于取经来说很重要。现在唐僧要赶走它,剥夺它争取编制的机会,走就走嘛,大不了回花果山做个“妖怪”,可紧箍咒还不给摘了,这让猴子如何不恼?以猴子的性格,做出这件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如来为得供果包庇造假者

六耳猕猴来亦可疑、去也了当。之所以称它来得可疑,是因为在《西游记》出现的其它妖怪基本都有生平履历,唯独这只六耳猕猴是凭空冒出;去也了当就很明了了,如来揭开钵盂后孙悟空抡起棒子就结果了它,悟空这一下可不简单,六耳猕猴一下子就绝种了。不知六耳猕猴是如何繁衍的,如果它们是雌雄交配而生,那么打死一只也不至于绝种,除非已经是濒临灭绝了;如果也像石猴一样是得天地精华所生,那么死了一只还可以再有,也并不至于绝种。有关六耳猕猴的疑问还有很多,众人给出的答案历来也众说纷纭,在诸种解答中,相对合理的解释就是:六耳猕猴即孙悟空的分身,而“六耳猕猴”一名为如来杜撰。如来为何会包庇孙悟空呢?

1、保证佛经顺利东传

如果如来揭穿孙悟空的把戏,那么这件事就闹大了,往东土传经的计划无疑会半路夭折。东土的取经人已经来了九拨了,都是路上被妖精吃了,好不容易组建了这个强大而稳定的取经团队,要是因为这件小事而解散,岂不是大大的可惜。那么如来为何不派人直接去东土传经呢?何必大费周章地让人从东土来去呢?按照如来自己的说法是取经人只有历尽艰险取得真经才能更加珍惜真经的价值,而主动送上门的东西谁会觉得好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来费尽心机地让东土的人自己来取经,主要是使往东土传经合法化。当时天下分为四大洲,而佛教势力主要在西牛贺洲,而在东土的势力很小,所以他们必须要让东土的人自己来,不然就变成赤裸裸地往东土道教的地盘上进行武装渗透了。

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如来并没有将它灭掉,而只是将它压在了山下,未必没有留作后用的意思。如果如来一旦当众揭露孙悟空的把戏,那么孙悟空就没法再用了。况且孙悟空在此前的表现应该是另如来相当满意的,一路降妖伏魔,虽然大的妖魔都是去搬救兵收服的,但处理那些小罗罗它从未偷懒过。

2、保住佛家颜面

如来为了强调往东土传经的必要性,故意将东土说得一无是处: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如来这番话无疑是自欺欺人,因为快到天竺时,慈云寺一个和尚听说唐僧是东土来的,就说: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8)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来传经并不是为了拯救东土百姓于水火,其实只是为了光明正大地扩大地盘。

佛教一向是用无量慈悲来标榜自己,而且佛教的传道者称作“和尚”,也就是“以和为尚”,十分注重“和”。可这件事却暴露了教众们光鲜外表下的自利思想,而且殴打还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佛教就会颜面无存。而最好地解决这次危机的办法就是让唐僧吃个哑巴亏,帮助孙悟空圆谎,趁机彻底收买孙悟空,不仅显示出他的无量慈悲,又能把经传到东土。这就不难看出如来为何会公然杜撰出一个新物种——六耳猕猴了。

三、孙悟空、如来共同造假是一种互利行为

1、孙悟空取得正果

如来的态度也从另一方面可以解释孙悟空为何敢打唐僧,并理直气壮地上天下地去和自己的分身一辨真假。孙悟空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它也不笨,它深知将佛经传到东土对佛教的重要性,也深知完成这个任务对自己有多么重要。它对自己做这件事的大致结果是知道的,只是它没想到如来会那么快认出假的来,也没有想到如来会那么淡定地包庇它,更没有想到如来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好处,但它无疑是这次事件的大赢家。

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之后,猴子撒泼,要撂挑子不干了。如来就说:你休乱想,切莫放。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她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9)悟空听说之后再不言语,因为给的奖励实在是太大了。给个罗汉也算是正果,给个使者也算是正果,总之,能够在佛界有个编制就算是正果。如来张口就给了个莲台,孙悟空还有什么说的呢?大家可以往下看,自从如来许它莲台之后,途中师徒二人再没有爆发过激烈冲突,悟空乖了很多,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最多只是吓唬吓唬,而八戒也不敢十分挑唆唐僧了。

2、佛教势力在东土大大增强

在《西游记》中,前半部分的师徒矛盾、师兄弟之间的矛盾要远远多于后半部分,这一事件基本上保证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程后半段的团结,如来的计划进行得相当顺利。如来做的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孙悟空在后面就乖多了;而观音去东土找人传经的时候在长安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借个城隍庙栖身,传到长安之后,唐太宗就为观音建了一个大大的庙宇。此后佛教的势力在东土迅速扩大。

结语:

   只因为如来的辅助,孙悟空的造假行为才得以蒙骗住大多数人,最后才能够修成正果;也正是因为孙悟空的小把戏,如来才可以使取经团队变得团结一心。如来将计就计地成功化解了这一危机,使得取经行动得以顺利进行,最终成功将经书传到东土,获得更多的供果。孙悟空演这出戏无疑是兵行险招,它冒险成功,并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注释:

(1)《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491页。

(2)《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491页。

(3)《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214页。

(4)《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474页。

(5)《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474页。

(6)《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110页。

(7)《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110页。

(8)《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610页。

(9)《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493页。

参考文献

《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煮酒探西游——吴闲云详解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

文档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

六耳猕猴是利益的产物作者:(学校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性别男姓名牛志刚)*******摘要:在《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经常闹矛盾。孙悟空的猴性太重,不服唐僧管教,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讥刺唐僧,于是唐僧就在孙猴子打死强盗、尸魔之后借口孙悟空心没有善心而将其赶走,师徒矛盾升级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孙悟空眼看自己的前程要毁在唐僧手里,就分身打了唐僧,并且还理直气壮地找如来辨邪正。如来当即识破孙猴子的伎俩,并下了一个决定性的论断:孙悟空生了二心。如来虽然知道六耳猕猴的来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