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君 袁文志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7期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7-0082-01
党的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当代大学生,是保护秀美中华的公民,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是加强社会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措施,更是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良好风尚,不断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对于社会环保治理,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整合高校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社会,为社会倡导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供助力,从而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环境保护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从教育层面来说,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亮点。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社会,充分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环境保护中进行实践,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才,以此来引导学生奉献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从学校层面来说,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谱写校园文明建设新篇章。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可以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并潜移默化影响学校师生的思想、言行、作风,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师生将心中之观念外化为文明之行动,从而促进学校校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明高校建设。
从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探索青年成长成才新路径。可以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更加多样,展示风采的舞台更加广阔,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思想道德建设内涵更加丰富,从而实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二、当代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在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引导,未能对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与起到其应有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如权责明晰、性质地位、医疗保险、奖励扶持等问题。另一方面,缺乏活动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财政保障体系,多数依靠学校财政拨款、团委经费划拨、争取企业赞助等。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诸多高校领导认为,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属于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社团工作范畴,对于活动开展宣传倡导、组织动员、资金划拨不甚关心。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奉行理论教育为主教育观,更偏重于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忽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未制定社会实践教育考核评价办法。
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一方面,活动形式单一。当前高校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服务内容较杂、大多滞后落伍,缺乏对具体情况深入的分析与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参与层次较低。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操作层次较低,参与形式表现为末端参与,诸如表现有主要是宣传教育,侧重于事后监督,部分参与行为仅仅是流于口头,停留于理论。
三、推动当代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在社会层面,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引导工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如在主流媒体上开设新闻专栏、制作公益广告,在社会上投放户外展板、制作宣传标语,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导向、优良的道德风尚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起全社会大学生支持、配合、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二是抓好法律制定工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制定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活动保障机制,在法律上对大学生群体参与环境保护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学生群体参与环境保护有具体的法律制度与可行的程序, 作为学生对环境保护事务有效参与的支撑保证。三是抓好资金投入工作。可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类活动的开展,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环保事业,建立完善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类活动的长效投入机制与多元筹资渠道,并强化环保资金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各种行为,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学校层面,明确“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完善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构建完善的工作管理,着力建立由高校领导、行政负责、团委统筹、社团协同、学生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加大物质投入、选配指导老师,提供物质扶持,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有实效的环境保护活动。二是突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引导教职员工思想观念从偏理论教育、偏课堂学习向重德育实践、重社会实践转变,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外部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并建立社会实践教育考核办法,健全学生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准入、退出机制。三是突出强化项目运作。积极实践“工作项目化”的工作理念,围绕环境保护工作热点,以申请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活动为载体,选取“热点”项目、“精品”项目、“实在”项目,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活动,突出项目的可操作性、连续性和实效性,以此拓宽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路径与实效。
在社团层面,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富有实效的环保活动,诸如发起网络倡议、环保电影拍摄、实行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撰写调查报告、环保知识讲座、分发环保资料、环保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二是注重提升参与层次。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由末端参与提升为全程参与,包括决策参与( 即预先参与,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或措施实施之前的参与) 、过程参与( 在环境保护措施或规定实施过程中的参与) 、行为参与( 指自觉保护环境的参与) 和末端参与( 指公民对环境保护规定或措施实施之后的参与)。三是注重夯实组织基础。一方面,积极稳妥做好环保志愿者队伍招募,并加强培训以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强化考核对志愿者的服务绩效进行量化处理。另一方面,着重提高志愿者自身专业技能、服务能力、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