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试题分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
【其二】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其三】纸鸢【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 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 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解析】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故选B。
【其四】野菊【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 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 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 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解析】B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
【其五】送国棋王逢【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③。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 “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 “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 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解析】D“还写出了好友精通兵法多才多艺”分析错误,“还如”“不羡”可知颈联与“精通兵法”无关。故选D。
【其六】众人【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解析】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