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教:李忠娥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复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
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顺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A、翻译下列的句子(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古代的美女西施一般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就是美。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A、抢译题
1、何陋之有?
2、甚矣,汝之不惠。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B、抢译题
1、一鼓作气,再而衰
2、可以一战
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C、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用前五种方法翻译下面的句子看看:(抢答)
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用前五种方法是无法翻译的,幸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东施效颦》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五、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六、闯关训练
1、看谁最快说出这篇古文所说的故事——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京〕高大〔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文段的大意。
3、学生上黑板给画线句子翻译,并用括号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七、课堂总结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校对时,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所学的文言翻译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八、总结男女生的成绩,掌声祝贺胜出的一组,激励全体同学。
九、布置作业:完成文段三、四
附课堂练习题(句子翻译练习)
文段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邻居④美之:认为她美丽⑤挈:带;领
1、请指出下面这一段译文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段二: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①京:高大 ②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
③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
2)然则射可至此乎?( )
3)先生何以知之?( )
文段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使我长百兽( )
(2)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文段四:
多多益善
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fǒu),各有差(cī)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常, 通“尝”,曾经 (2) 不, 通“否” (3)禽,通“擒”,擒获
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 )
2、将几何?( )
3、何为为我禽?( )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