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1:33
文档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贺组《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文学其一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
推荐度:
导读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贺组《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文学其一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李贺组《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

 

 文学

 

 其一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 花枝 指木本花卉, 草蔓 指草本花卉, 花枝草蔓 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 花枝 高昂, 草蔓 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 小白长红 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 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 日暮 ,百花凋零,落红满地。 可怜 二字表达了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 落花不再春 ,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 嫁与春不用媒 ,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 嫁 字与第二句中的 越女腮 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 出嫁 ,已是花残 人老 ,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其四

 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

 其五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 ,起句峻急,紧连次句 收取关五十州 ,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 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 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 何不 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 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 避父讳 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 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 取 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 收取关山五十州 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其六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像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 汉剑 , 自言汉剑当飞去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 天荒地老无人识 (《致酒行》)的境地。 雕虫 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 老 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 辽海 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

文档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贺组《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文学其一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