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语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体会文章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受微型小说的独特手法,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板题、示标。
1、展示图片。战争是人类生活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个性设计: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介绍。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要想学习好,目标不可少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语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体会文章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受微型小说的独特手法,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过渡语:有信心完成目标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请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课文
请看自学指导: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举动、神志不清、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2)指名读
(3)男女生读
(4)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回答:战时后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
过渡语:第一场比赛结束,有人胜利,有人失败。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场比赛,准备好了吗?
(一)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读句子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了?就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
(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3)“小姐,”他说,······送进疯人院啊。”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在自己讨论并写出感受)
(3)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生回答,师总结: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二)讨论环节
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一个老头狠狠扫了他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这一句的“静”有什么区别吗?
(前后桌进行讨论,组长记录)
(知道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第一处“静”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第二处“静”是深入内心的震惊和痛苦,是内心的感受。)
个性设计:教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教师过渡语:接下来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三.课堂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这句话就象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个性设计: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教师过渡语:本节课我们就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个训练,看谁又准又快?
教学反思:品析句子,领悟主旨。课文倒数第2段中老兵的痛诉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点明主旨的所在。学生阅读时对句子中重要信息的捕捉非常重要。因此,教学时,把课文重点句子的分析放在此处,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提取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