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尼采权力意志: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而强力意志是永恒的。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这种强力意志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1)追求食物的意志;(2)追求财富的意志;(3)追求工具的意志;(4)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世界与强力意志的关系就是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2.柏格森的“绵延”:
理解“绵延”这一概念,就一定先要理解柏格森提出这一概念的语境是什么。柏格森的全部哲学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上。柏格森认为,由于研究空间的科学早已兴起(几何学和数学),而研究时间的科学一直处于空白,所以人们一直使用空间的模式理解时间,而他的“绵延”则正是要强调时间与空间的不同。绵延本意是不可分割、连续不断之意(这一术语还翻译地颇有意境)。柏格森认为,时间不同于空间之处,就在于空间可以重复、可以分割、可以计算,而时间不可重复、不可分割、不可计算。当我们用数字表示时间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空间的方式表示时间(数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而时间本身是不可量化的,其中只有质的区别而又不可分割。因此总的来说,柏格森的“绵延”正是要表现时间之不同于空间的种种性质,并把它当做时间本身的代名词,其内容正是时间的不可重复、分割和计算,而始终是异质和不间断连续与创造。
3.狄尔泰的生命:
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它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但又是不能确定的。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称这种客观化的精神为“客观精神”,认为这种客观精神不只是自我精神的客观化,也是他人精神的客观化,它们体现了共同的人性。
4.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并不单纯是静止的逻辑构造的产物,而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活动。它不仅仅包括语词和语句,而且还包括说话时的行为操作等等活动。他把语言比喻为一种游戏,他说游戏必须有游戏人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进行。语言也是这样,它也有说话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同一个词语,在不同使用中它的意义也不一样。
它的意义在于用途。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途”。
5.胡塞尔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它事物概念思想等待相联系,让它真正的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
2、简单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皮尔士实用主义原则:
二、皮尔士原则
皮尔士认为,实用主义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一种方法,以使那些本质上清楚,但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的观念成为明晰的观念。为此,皮尔士提出了确定观念意义的原则,即著名的“皮尔士原则”:“要弄清楚一个思想的意义,我们只须断定这思想会引起什么行动。对我们来说,那行动是这思想的、惟一意义……我们思考事物时,如要把它完全弄明白,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我们对于这些无论是眼前的还是遥远的效果所具有的概念,就这个概念的积极意义而论,就是我们对于这一事物所具有的全部概念。”
皮尔士原则强调一个有意义的观念必然会产生实际的效果,体现了实用主义哲学反对空洞无物的争论和毫无效果的思维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注重实际效果,诉诸行动,讲求实用的理论特征。所有这些,对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詹姆士明确地说,皮尔士的原理就是实用主义的原理。
2.胡塞尔意向性理论:
指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性,并断言意识的意向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客体)。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基本内容:
4.伽达默尔哲学释义学内容:
伽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及其本体论解释学的观点,认为理解和解释本质上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具有三种特征:(1)历史性,(2)语言性,(3)实践性。
(一)理解的历史性
(1)理解也是具有有限性的或历史性的,即它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
(2)他宣称,任何理解都必须从已有的先见或偏见出发,都必须以先见或偏见为前提,他把先见分成两类:一是“合法的先见”,二是“盲目的先见”。
(3)他认为理解不只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代的,是历史与现代的汇合或沟通。
(4)他认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持续变化的。
(二)理解的语言性
(1)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能离开语言,因为理解和解释是通过对话和交流,也就是通过语言而实现的。
(2)他十分强调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并把它当做本体论的关系,他还把语言等同于世界观。
(3)他强调语言的非自主性,把语言比喻为一种游戏。
(三)解释的实践性
(1)伽达默尔在晚期强调理解的实践性,认为他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就是一种“来自生活经验”、“说明生活经验”的实践哲学,而不是一种从普遍性原则抽象地推导出具体结论的科学理论知识。
(2)他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构成的哲学解释学就是这样一种“实践理性的哲学”或“实践哲学”。
(四)理解与意义
(1)意义理论从来是解释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
(2)由于作者与解释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意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的正确无误的交流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正由于此,他提出了一个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则。
(3)这个原则与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奎恩的“译不准原则”和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原则不谋而合;同时,它也为后现代主义,包括德里达的结构主义的语言不可交流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4..福柯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1)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西方社会曾影响一时,许多人称他为“权力思想家”。他认为近代西方社会的监狱和监禁制度是资产阶级自由制度的产物。他指出,封建社会以杀戮与肉刑为主要惩罚手段,这主要是对付少数罪犯。资本主义社会改以监狱与监禁为主要惩罚手段,就能很有成效地对付广大人民大众。
(3)福柯认为权力不仅是压制性的,而且是生产性的。权力生产知识,这就是他的“权力—知识论”。他认为“知识”之所以被大家公认为“知识”而被大众普遍的接受,是由于它受到权力的支持。因此,没有权力就没有知识,反过来说也是这样。
(4)福柯认为,由于知识是权力的产儿,而不是理性认识外部实在的结果,因而它们并不具有任何客观性与确定性。他认为,一切人文科学知识都是权力产生的,它压制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一切自然科学知识也是权力产生的,它也起着统治人民的权力的作用。
(5)福柯主张一切“真理”都是权力产生的。“权力”总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的。而真理无疑只是权力的一种形式。“真理”的“至上性”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权力”的“至上性”。他的这种权力理论,被人称为新尼采主义。
3、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西方哲学的3次转向(人物、思想)
一、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从存在论转向了认识论(从14世纪英国奥康的威廉,到17世纪的培根和笛卡尔)
在这场在转向中,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围绕共相的性质问题展开——追求共相应当是哲学的抽象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定,也就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坚持经院哲学传统的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把共相等同于本体概念;唯名论则认为,“共相”不过是一个名词或一般概念,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代表了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实体化倾向。)
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科学之父和哲学之父。
近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人们的生活世界。
培根:现代科学思维的开创者,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研究自然的实验方法——“新工具”归纳法。(后来的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
二、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唯理论开始于笛卡尔,经过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最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高峰。它把理性与经验结合起来,从理智而不是从感觉出发,通过建立关于心灵、实体、范畴、意识、理念等的哲学体系,构造出整个世界。它是以研究人类认识形式为特征的,追问我们如何能从经验中得到知识,因此认识到人类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
笛卡尔的思想核心是,通过“普遍的怀疑”而追问到最终不可怀疑的思想本身,并最终确认了形而上学研究在整个哲学大厦中的根基地位。
确立了可以用于怀疑一切,但自身确实不可怀疑的四条基本原则:
一,“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二,“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合加以解决的程度为止”;三,“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四,“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实际上是笛卡尔提出的关于认识过程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赋观念、身心二元论以及关于物质与运动、实体和物体广延性的思想。
笛卡尔认为,真正知识即真理的获得无法通过感觉经验;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为自身的标准或规范去引导自己寻求真理;追求真理的过程和原则必须是来自思维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对外部世界和事物的感觉经验。
——实际上规定了整个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哲学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方法、途径、原则以及范围的规定,是对人类思维活动本身的研究。因此,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探索自然或者世界的本源,而是要回答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我们能够得到的真正的知识以及如何寻求真理等认识论问题。
三、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斯宾诺莎,荷兰,提出“真观念”:不是观念本身,而是观念所要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观念的形式本质”或“事物的实际本质”。
莱布尼兹,德国,提出单子论创造性地把灵魂与肉体结合起来,通过运用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的推理方法,引导出必然确定的“关于推理的真理”。提出近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探讨的主题:自由与必然、逻辑与事实、二元论与多元论、机械论与有机论、间断性与连续性等等。
(17-18世纪)经验论更强调经验观察在构造理论中的作用,坚持根据感觉材料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唯理论更加重视理性和世界的齐一性和必然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四、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首次提出了关于判断的两个区分,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而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存在于“先天综合判断”中。
内容:人以心灵为必要条件,只有存在通过感官取得对象以及心灵具有接受能力或感受性,我们才会有思维的对象。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但没有知觉的概念则是空洞的。理智所能做的就是对感受性所供给的材料进行加工。
中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体现了哲学以概念为对象、以思辨推理为特征的理性过程。
康德的批判哲学直接导致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体系的建立。黑不但是唯理论的集大成者,而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终结者。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通过对概念的逻辑推演,经过绝对精神的正反合历程,最终得到了自由的精神和绝对的理念。
五 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结果
通过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和英伦三岛上的“语言的转向”,始于弗雷格和胡塞尔的语言哲学成为现代哲学的根基。
含义:1. 通过恰当的语言去谈论世界认识世界——关于哲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性策略。
2. 哲学家所关心的不再是如何是认识成为可能,而是如何是语言表达成为可能——关于对哲学性质认识的转变。
开始于弗雷格,完成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意义:哲学的基础和开端不再是传统近代哲学认识论,而是现代数理逻辑;研究方法也不再是个人感知的心理分析,而是具有客观性和形式特征的逻辑分析。哲学家的焦点由认识对象和世界的关系转化到了思想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以维也纳学派和战后的牛津哲学为代表的语言分析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