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料酿酒工艺方案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0:06
文档

生料酿酒工艺方案一

生料酿酒方案生物工程09-2班陈福泉学号:3090343214一、实验目的1、了解生料酿酒整个工艺的流程;2、掌握生料酿酒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二、实验原理所谓生料酿酒(也称为生料发酵)就是微生物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的生产酒精的过程。这种无蒸煮原料酿酒技术的关键在于生淀粉的糖化,此糖化过程不仅要有高转化率的糖化酶,而且要有能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液化、糖化的酶类。为了使淀粉能充分参与,以使淀粉分子被充分的暴露出来,被淀粉糖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糖化过程中可加入少量
推荐度:
导读生料酿酒方案生物工程09-2班陈福泉学号:3090343214一、实验目的1、了解生料酿酒整个工艺的流程;2、掌握生料酿酒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二、实验原理所谓生料酿酒(也称为生料发酵)就是微生物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的生产酒精的过程。这种无蒸煮原料酿酒技术的关键在于生淀粉的糖化,此糖化过程不仅要有高转化率的糖化酶,而且要有能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液化、糖化的酶类。为了使淀粉能充分参与,以使淀粉分子被充分的暴露出来,被淀粉糖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糖化过程中可加入少量
生料酿酒方案

生物工程09-2班  陈福泉  学号:309034321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生料酿酒整个工艺的流程;

2、掌握生料酿酒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所谓生料酿酒(也称为生料发酵)就是微生物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的生产酒精的过程。这种无蒸煮原料酿酒技术的关键在于生淀粉的糖化,此糖化过程不仅要有高转化率的糖化酶,而且要有能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液化、糖化的酶类。为了使淀粉能充分参与,以使淀粉分子被充分的暴露出来,被淀粉糖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糖化过程中可加入少量的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进一步提高葡萄糖的产率。

三、实验用品

      大米、糖化酶、酵母

四、实验步骤

1、工艺流程

   

2、操作方法

2.1 配料

对原料出酒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 原料种类> 介质pH>发酵菌剂的加入> 淀粉浓度。原料的种类不同, 发酵液最终的酒精度及原料的出酒率也小同, 大米较其他几种原料的出酒率高, 这与大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较高有关, 直链淀粉易水解。故为了提高生料酿酒的效率及发酵液的最终酒精度, 应选大米作为原料原料粉碎要求相对细一些, 90%以上过40 目筛, 这样可以增加原料与酒曲的接触面积, 加快分解速度, 缩短发酵周期, 减少杂菌污染概率。大米原料也可不粉碎, 但发酵周期相对长一些。

2.2 装坛(罐)

按坛(罐)容积的1/3 装入大米。按大米重量的两倍加入水(糟液)。水温调至25~30℃时加入糖化酶、生料曲, 糖化酶、生料曲分别按大米重量的0.6%、1%比例加入。糟液的加入不超过总加水量的50%。

水应符合饮用水标准,加量是大米的2.4~3.0倍,冬少夏多,冬天用温水。生料酒曲应新鲜有曲香,不得有回潮、霉变和酸味等现象,加量是大米的0.6%~0.8%,冬多夏少。配完料后要拌均匀,不留团块、疙瘩,发酵前料温应控制在25℃~30℃。

2.3发酵

前期半封闭发酵

一般3~5d。每天搅拌一次, 有大量气泡生成时, 加生香酵母、耐高温酵母。密封坛(罐)。进入后期发酵生香酵母、耐高温活性干酵母加入比例分别为大米重的0.6‰、0.4‰、0.6‰。有条件的话最好将室温控制在25℃~35℃范围。夏季加强通风降温,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发酵第1天为前发酵期,发酵醪液面平静,偶有小气泡冒出。第2~4天为主发酵期,发酵醪翻动剧烈,有大量CO2气体冒出,并伴有嘶嘶声,气味冲鼻。这时可每天搅拌一次,并检查发酵醪温度,应控制在28℃~35℃以内。4天以后,发酵醪液气泡逐渐由强减弱,翻动变缓到停止。当醪液无气泡产生,糟液分离变清呈淡黄色,液面无浮糟,酒糟用力捏后有疏松感,酒香突出时,发酵结束,即可出料蒸酒。一般情况下,从投料到发酵结束为10天左右。

2.3 蒸馏

将蒸锅洗净,装料后液面离蒸锅盖要有一定距离10~20cm;盖好锅盖,安放过气筒,接上冷凝器。开始时大火煮料,料煮开后,改成小火蒸酒。待过气筒较热时,开冷却水。这样就可以接酒了,控制冷却水大小以控制流温度在30℃以下为好。流出的酒液变浑浊,口尝淡,略酸时,停止蒸馏,断火取料。蒸馏完毕后,用冷凝器中的热水烫洗发酵器具,如缸、盒、桶等,以防杂菌侵染

3、投料比例

( l) 酒曲适合在pH 值为3.0 一5.0 的微酸性溶液中发酵繁殖, 当pH 值为4 时, 发酵活动最剧烈, 出酒率最高。

(2) 发酵温度为25 ℃ 一35 ℃时, 出酒率变化不大, 发酵温度低于25 ℃ 或高于35 ℃ 时, 出酒率明显下降, 同时发酵时间也为半月以上。

( 3 )酒曲添加量为6% 一8% 时, 出酒率最高。

( 4 )水料比为3 一4 时, 出酒率较高, 不在这一范围时,出酒率明显下降。

(5) 随着初温的升高, 出酒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当初温达到60℃时,出酒率基本不再升高, 同时发酵时间保持在6d 左右。

(6) 环境温度和p H 值是影响发酵时间的主要因素, 控制好这2 种单因素对提高生料酿酒的实际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 7 ) 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 经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了生料液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温80 ℃ , p H 4.0 , 水料比3.5 : 1 , 酒曲添加量10 % , 发酵温度3 0 ℃ , 此时出酒率可达57. 4 % 以上, 淀粉转化率为8.6 % , 在此条件下发酵时间为7 d 。

五、酒精度的测定、糖度的测定、总酸度的测定、总酯的测定、甲醇的测定

酒精度测定:将馏出液沿筒壁徐徐注入适当容积的清洁量筒中,将酒精密度计缓缓放入样液中,待其静止后,再轻轻按下少许,然后待其自然上升,静止并无气泡冒出后,从水平位置读取与液面相交的刻度值。

酸度测定: 酸碱滴定法,利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糖度测定: 手持糖量计检测。

总脂的测定:指示剂法,吸取50mL的乙醇于三角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两滴,以0.1mol/L的NaOH标准溶液中和。再加入0.1mol/L的NaOH标准溶液25mL,摇匀。装上冷凝管,与沸水浴上回流半小时,取下冷凝管冷却至室温,然后用0.1mol/L的硫酸标准溶液反滴定,使微红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记下消耗硫酸的体积,即为V0.

吸取50mL的酒样于三角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两滴,以0.1mol/L的NaOH标准溶液中和。再加入0.1mol/L的NaOH标准溶液25mL,摇匀。装上冷凝管,与沸水浴上回流半小时,取下冷凝管冷却至室温,然后用0.1mol/L的硫酸标准溶液反滴定,使微红色刚好消失为其终点,记下消耗硫酸的体积,即为V1

甲醇的测定:

六、酿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6.1 冲锅、暴沸

冲锅是在蒸馏过程中将锅盖冲开,跑出大量酒气,并使醪液溢出的现象;暴沸是发酵醪随酒气拖带,一起进入酒中,使酒液混浊, 其主要原因是装料过多,蒸酒火力太大,泡沫过多。解决办法:装料不能过满,小火蒸馏,滴几滴食用油或消泡剂消泡。

6.2 糊锅

产生糊锅,主要因为发酵不彻底,还有较多的残余淀粉沉于锅底,局部过度受热碳化,使酒带有黄色,焦苦味明显。

解决办法:选用糖化发酵力强的生料酒曲,发酵时间充足。也可先将发酵醪用布袋简单粗滤一下,滤渣用布袋系好,悬置于锅中,一起蒸馏。

6.3 发酵迟缓

投料两天后,液面依然平静,气泡少而无力,无刺鼻气,醪液无翻动。原因是加水量过大或物料搅拌不匀,有团块;配料温度、室温和品温过低;或是杂菌污染严重。

解决办法: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室温、品温在28℃~35℃以内,选用糖化发酵力强的生料酒曲。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6.4 发酵酸败

发酵醪酸度过大,涩味重,有馊味;气泡大无力,经久不散;醪液混浊,糟液不分离。原因是感染了醋酸菌和乳酸菌等杂菌。

解决办法: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发酵醪中可

加2μ/ml 青霉素,或($$56 醪液加($6 漂白粉杀菌,从而防止酸败。

6.5 出酒率不高

原因是:原料霉烂,虫蛀杂质多;#生料酒曲质量差;发酵温度、水份控制不当,发酵时间不够;蒸馏器跑酒气,冷凝器漏酒。

解决办法:根据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文档

生料酿酒工艺方案一

生料酿酒方案生物工程09-2班陈福泉学号:3090343214一、实验目的1、了解生料酿酒整个工艺的流程;2、掌握生料酿酒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二、实验原理所谓生料酿酒(也称为生料发酵)就是微生物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的生产酒精的过程。这种无蒸煮原料酿酒技术的关键在于生淀粉的糖化,此糖化过程不仅要有高转化率的糖化酶,而且要有能直接利用生淀粉进行液化、糖化的酶类。为了使淀粉能充分参与,以使淀粉分子被充分的暴露出来,被淀粉糖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糖化过程中可加入少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