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0:02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短文二篇》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篇幅短小,只有85个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描写了一位贬谪的文人寻友、赏月,借此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推荐度:
导读《短文二篇》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篇幅短小,只有85个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描写了一位贬谪的文人寻友、赏月,借此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短文二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篇幅短小,只有85个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描写了一位贬谪的文人寻友、赏月,借此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诵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创造性语言再现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赞叹)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 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3.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 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学总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拓展迁移】

积累古诗词里 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的运用,分析掌握写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此时的心境,领会其旷达、超凡脱俗的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角度朗读方法的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

结合苏轼的人生轨迹,领会其旷达、超凡脱俗的胸怀。

【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 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 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 词

耳  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 :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 “三苏”,都是“唐宋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教学总结】

苏轼遭遇“”,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拓展迁移】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短文二篇》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篇幅短小,只有85个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描写了一位贬谪的文人寻友、赏月,借此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