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发背景
由于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太优越,以至于他们除了学习活动之外,很少去接触和了解其它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根据涌泉小学实际情况,开发小小农艺师课程。
二、小小农艺师课程性质
(一)实践性
小小农艺师课程以亲身体验种植、撰写日记、撰写种植中的体会反思、我说我的种植故事等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察”、“实验”、“探究”、“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小学农艺师课程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种植的农作物或者是花草,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基本理念
小小农艺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农作物,并能了解有关它们的一些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2)培养学生观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美化环境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习作、演讲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
五、内容
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特色种植为只要特征,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六、实施
小小农艺师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恰当处理学校对课程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学校要制定计划。给各个班级提供总的指导方案,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课程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课间等管理好自己的特色种植。
七、评价
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一)评价理念
1.整体观
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
2.多元化
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
3.过程性
课程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二)评价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比如:日记、图片、心得、体会反思等,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八、管理
学校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