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小儿泄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39:30
文档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类证鉴别】痢疾(细菌性痢疾):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辨证论治】(一)常证1.湿热泻主症: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推荐度:
导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类证鉴别】痢疾(细菌性痢疾):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辨证论治】(一)常证1.湿热泻主症: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类证鉴别】

  痢疾(细菌性痢疾):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常证

  1.湿热泻

  主症: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 ,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辨证:本证 以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次频。舌质红,苔特黄腻为征。 偏热重,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发热;偏湿重便如稀水,口渴尿短;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若泻下过度,本证易于转为伤阴,甚至阴竭阳脱变证。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易转为脾虚泄泻。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豆卷、甘草等。

  2.风寒泻

  主症: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 臭气不甚,肠鸣腹痛, 或伴恶寒发热 ,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辨证:本证 以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为特征。 风象重,便多泡沫,鼻流清涕;寒象重,腹部切痛,恶寒;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风寒化热则便次增多,气转臭秽,发热加重。寒邪易伤阳气,大便不化,肢冷神萎,需防伤阳变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等。

  3.伤食泻

  主症: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 ,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辨证: 以起病前有乳食不节史,便稀夹不消化物,气味酸臭,脘腹胀痛,泻后痛减为特征。 伤乳者稀便夹乳凝块;伤食者夹食物残渣。本证可单独发生,更常为他证兼证。调治不当,病程迁延,积不化而脾气伤,易转为脾虚泻,或脾虚夹积,甚至疳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物: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半夏、茯苓、连翘等。

  4.脾虚泻

  主症: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 ,时轻时重,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辨证:本证常由暴泻失治迁延而成, 以病程较长,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以及全身脾虚征象为特征。 偏脾气虚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偏脾阳虚者大便清稀无臭,神萎面白,肢体欠温。本证进一步发展,则由脾及肾,易转成脾肾阳虚泻,或久泻而成疳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5.脾肾阳虚泻

  主症: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 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辨证:本证见于 久泻, 以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形寒肢冷为特征 。偏脾阳虚者大便清稀,或见脱肛,面色 白;偏肾阳虚者大便清冷,滑脱不禁,腹凉肢冷,精神萎靡。本证继续发展,则成重症疳泻,终则阳脱而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附子、补骨脂、肉豆蔻等。

  (二)变证

  1.气阴两伤

  主症: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 以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小便短少为特征。 偏耗气者大便稀薄,神萎乏力,不思进食;偏伤阴者泻下如水,量多,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小便短少甚至无尿。本证若不能及时救治,则可能很快发展为阴竭阳脱证。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代表方剂: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等。

  2.阴竭阳脱

  主症: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辨证:本证常因气阴两伤证发展,或久泻不止阴阳俱耗而成。 以面色青灰或苍白,精神萎靡,哭声微弱,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欲绝为特征 。阴竭证见皮肤枯瘪,啼哭无泪,无尿;阳脱证见神萎而悄无声息,四肢厥冷,脉细欲绝。本证为变证、危症,不及时救治则迅即夭亡。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参附

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附子、龙骨、牡蛎等。

文档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类证鉴别】痢疾(细菌性痢疾):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辨证论治】(一)常证1.湿热泻主症: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