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乏英雄人物。而其中最为令我感动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公元698—公元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流传最广的则为《出塞》一诗。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诗的大意说:这些胡虏都像传说中的龙一样凶狠暴戾,强壮勇猛,这次战争,即使让龙城的飞将军卫青和李广来指挥,也难免会失败啊!何况胡虏已经很猖狂,正在逐渐逼近!哎呀,如果现在能够有像卫青那样善于打仗的大将率兵打退敌寇,使得我们国土完整,百姓团结幸福,那该多好啊!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括的父亲就是赵奢,官至马服君。当初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大臣同朝为官,廉颇看不起蔺相如的出身,处处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也不甘示弱,处处与廉颇争锋相对,甚至扬言说要为赵王立功,羞辱羞辱他。后来蔺相如凭着自己机智聪敏,胆识过人,做到了赵国宰相,还和廉颇和好如初,并带领全国,同心协力,把秦国赶回了函谷关内。如今我拜读王昌龄的《出塞》,实在敬佩王昌龄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无畏精神,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理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句,足以震撼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虽然它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显示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和乐观主义精神。面对金戈铁马,旌旗蔽空;鼓角声声,悲壮凄凉,又怎能不激荡起胸中的万丈豪情?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员勇敢忠诚的大将,保卫祖国,抵御外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