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育家》:您强调儿童文学之于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您希望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涂上一抹什么样的人生底色?
曹文轩:我曾给儿童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那么,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究竟包含了一些什么内容呢?一是正当、正确的道义
观。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必有道义作支持。而文学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在对人性的改造与净化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儿童文学有着更为明确的担当。它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包括无私、正直、忠诚、诚实、向善、同情弱小、疾恶如仇等。事实上,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对这些基本道义观的张扬。当然,它与道德说教毫无关系。在这里,道义并非点缀,也绝非附加的主题,而是整个儿童文学的基石——这基石深埋于语言文字的地表,并不裸露、直白示人。二是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往往更关注它的思想价值,而忽略了它的审美价值。但以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来看,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绝不亚于其思想价值,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超过思想价值的。因为一个再深刻的思想,时过境迁,都可能衰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衰老,那就是美。审美功能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学凭借一句美丽的诗、一个优美的意象、一个优雅的境界、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于一瞬间,将美注入人的灵魂与血液,从而优化和提升了人性的品质。儿童文学,则更是将美和审美视若生命。美,几乎就是儿童文学的代名词。我们在形容一个美丽的世界时,常说“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主体,而全部儿童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童话。三是悲悯情怀。这无疑是优良人性之一。缺乏情感的概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我去过上百所中小学,在演讲中,反复阐述我对审美教育之价值的见解,同时,我也一样强调了情感教育的意义。我在许多学校留下了许多相同的题词: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人性优良的基础,必须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莫定。悲悯情怀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怀,是基因一般的品质。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往往是观摩课最青睐的文本。比如《呼兰河传》《边城》《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摘编自《教育家》)
材料二:
儿童文学作品不要对孩子“一味迁就”。
童年是成长的秘密花园,也是每个人心底难以忘怀的珍藏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童
年更是奔涌不息的源泉与开掘不尽的富矿。作家以小说,、教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书写童年,以童年为媒,连接成人与儿童的心灵世界。叶广芬笔下女孩儿了了的家味童年,刘海栖梦绕魂牵的山水沟街等,是在斑斓的记忆帷幕之下书写的,作家用自己的大手拉起读者的小手,向他们发出共赴童年的邀请。书写童年,作家首先要完成回到童年的过程。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童年,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为童年盖上一层温攀的面纱,还是在孩子们惯于接受的程度之上增加一些难度与陌生,为他们适当展现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事物和情感?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是不是有必要一味地坚持“儿童性”?
对于“儿童性”的把握,有的作家凭借的是未泯的童心,有的作家依靠的是儿时的经验,有的作家是根据自己的孩子或者身边孩子的生活来进行想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可能只是表面与儿童亲近,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儿童文学创作是否应该以更为宏阔的视角,为孩子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的世界?批评家杜传坤指出现在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存在对孩子一味迁就的问题,“片面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而忽视共性,可能导致童年书写的单薄、失真和同质化”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封闭,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爱、大智慧”。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伪饰、不造作,真情流露,对社会发展变迁进行真实展现,善于超越狭隘的童年观念,给读者提供舒展、广阔、具有历史厚重感与清晰发展脉络的体验空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年为桥梁,在呈现文字与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进而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创造一个美好、自足的审美世界。
(摘编自《儿童文学如何应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光明日报》)
材料三:
《乌鸦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狐狸和葡萄》《驴子跟狼的故事》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对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美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兽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练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摘编自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正确道义观。
B.材料二提出儿童文学创作应挖掘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超越“儿童性”的看法。
C.钱钟书认为现代儿童阅读《伊索寓言》不利于儿童认识当今这个复杂世界。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文学对儿童具有强大的“精神塑形”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材料一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适合当下儿童阅读的应该是《水浒传》。
B.依据材料二观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真实展现社会发展变迁,能实现情感传递。
C.依根材料一加占我们经儿 造差书日的时候不能推荐寓言类作品。
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儿童文学作品只要其内容能够贴近儿童生活,就是优秀的。
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曹文轩采用了总分式结构阐述观点,说理有理有据,深人浅出。
B.材料二采用了“提出观点-—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
C.材料三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观点。
D.三则材料都是站在时代立场来阐述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的。
4.请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观点和角度有何不同。(4分)
5.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为例,说明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适合当今儿童阅读的文学著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
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
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萎萎,无逃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竞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制,制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
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电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太姻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益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件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旧日京城的黄昏景象,既写了瓦片翻涌、炊烟袅袅的外景,又写了烧火做饭、葱花飘香的内景,很有立体感。
B.作者在北大荒生活了六年时间,却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是因为满目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
C.作者写黄昏时送孩子的校车像橙黄色的云朵蜿蜒飘向自己,画面美好,说明融入温情的等候让其感到非常幸福。
D.本文时间跨度较大,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人生不同阶段黄昏时分的画面连缀起来并一一展现,意蕴丰富。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
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
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
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
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志圣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具马,令X目存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B.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C.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D.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自汉代以来,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B.天子,古时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
C.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也可用来指自己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宛国不肯将其出产的良马交给汉使者,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携重金等前去请求换取;大宛国王与群臣商议,还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者。
B.李广利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率兵讨伐大宛国,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人在玉门关拦截,说有敢回乡的一律处斩。
C.鉴于第一次派出的兵力太少而败归,汉武帝又大量征调兵力攻打大宛国;贰师将军首先切断大宛城内的水源,使城内军民苦不堪言。
D.在汉军的围困之下,大宛国内发生分化,其贵族们杀了国王,并以愿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汉军在选良马、订盟约后,撤兵而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4分)
(2)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4分)
14.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兵攻打大宛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
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B.诗歌的前半部分侧重写饥民抛家离舍、饿死郊野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触动人心。
C.诗歌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官府虚伪应付的罪行,笔锋犀利。其中五、六两句有反诘意味。
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化主题,语言有感染力。
16.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杜甫诗歌风神,请谈谈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鹤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
(3)“瀚海”原本指的是“海”,即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戈壁、沙漠等。“瀚海”一词在古典诗词中颇受诗人青睐,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描写江南的诗句。江南的民居,顺应天人合一,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注重细部的装饰,它的门窗,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满了灵秀,形成了精巧细腻、活泼淡雅、肃穆华丽的风格。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
当下,长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空间改造,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 。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 、诗情画意,让人们在虚虚实实、 中,寻觅探幽。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
处处门窗皆有意,花饰窗棂景醉人。江南的花窗, ,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它是江南文化的符号,透露出诗性和雅性的文化基因。它朴实、美观,传承着江南的历史文化,传达着新时代最美的江南意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
B.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C.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加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D.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点睛之笔 千姿百态 朦朦胧胧 历经沧桑
B.点睛之笔 千娇百态 模模糊糊 饱经风霜
C.生花妙笔 千姿百态 模模糊糊 历经沧桑
D.生花妙笔 千娇百态 朦朦胧胧 饱经风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雪花是▁①▁,是固态水。空气中的小水滴在空气上升运动过程中变冷降温,达到凝结点变成冰晶。当温度不变或者下降时,▁②▁,直到自身重量超过空气阻力和浮力,便落到地面变成小雪花。持续不断的水汽运送、上升运动带来降雪的同时,一片片小雪花还可以继续碰撞结合变成大雪花,落在地面形成积雪。--③--,重量也就越大。从古至今,( )。比如,暴雪可能会压垮蔬菜大棚,雪后出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等。因此,对降雪天气的监测预报非常重要。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雪中寄托了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雪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B.雪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C.雪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也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
D.雪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人们也认为雪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歌德发现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按古典规则衡量,是不规则、不对称乃至古怪的,但认真审视,就不能不承认它是美的,其独特气质有一种自发之美。他强调:如果它的影响力源于深刻、和谐、的感觉,源自自我独特、不顾任何外界事物的感觉,那么它都是完整而鲜
②英国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发现巴尔干当地人“从大学毕业回来,对农民的服装、舞蹈、礼仪之美完全视而不见,觉得它们都带着野蛮气息”。她强调,这会让人丧失自身根底,无法看到自身之美。
③当下,很多人想变美,并竭力向大众审美中的美人标准靠拢,有人还整出明星脸,“想通过变成别人来变美”。这引起热议:到底是应坚持本色还是自己?
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看到它的美,也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不仅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质和独特价值。
上述材料能给我们启示,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以“美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考试参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偏概全,“最基本的正确道义观”是“良好的人性基础”
内涵之一。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推断错误,《水浒传》对儿童来说过于暴力与血腥,不
符合“优雅的审美情趣”这一观点,最适合的当是《西游记》。C项,“不能推荐寓言类作品”过于绝对,曲解钱
钟书观点。D项错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贴近儿童生活”应该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必要
条件。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都是站在时代立场”错误,材料一是个人
立场。
4.①观点:材料一论证了儿童文学对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在于提供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培养基本审美能力
与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悲悯情怀。材料二论证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能对孩子“一味迁就”,应在尊重儿
童与成人的差异的前提下认同二者的共性,艺术地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与大智慧。②角
度:材料一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本质,材料二探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开掘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是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和角度进行
对比,按这一要求分别作答即可。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示例:①从坚持“儿童性”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是儿童向往的自由自在的乐园,是唤醒
儿童好奇心的一个审关世界。鲁迅对艺术热爱,课堂上偷着绘画的乐趣也符合儿童的天性。②从表现深度
与厚度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母亲对待阿长的温和态度深刻影响着幼年的鲁迅,反映出作者追求
平等、反抗阶级压迫等民主思想。③从人性的复杂来看。《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学
者良知等都能给儿童以正面引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面
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是因为满日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分析有
误。从文中第4段可看出,“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的原因是作者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劳累,导
致心理上疲惫不堪。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分析有误,同时
文中也无证据表明秋子有“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8.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必须弄清文章三类段落(开头、中间,结
尾)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9.示例:①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如青春的美好、北大荒的奋斗、异国看孩子,语言力求通俗,朴实无华,给人
清淡之感。②本文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
行文清晰流畅,浑然一体。③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
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
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
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