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婷婷
(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日益发展并极速扩张的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科技和移动通讯技术在革新提速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催生新媒体、新文化载体的同时,更以互联网的硕大张力、魅力、效力吸引了不断暴增数量的网民,也给予了网民随时可行、自主而为的阅览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助势网络舆情、甚至是制造网络舆情的可能。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分子,是网络媒介中最具有互动能量的群体,在网络舆情视阈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关系到优化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关系到陪塑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5-0171-002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作用下的当今社会,一个全球化的公共信息平台被构建起来,而且更以云信息的吞吐能势,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给予了网民随时可行、自主而为的阅览信息、传播信息、助势网络舆情、甚至是制造网络舆情的可能。在这个全球化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大学生是多种网民成分中最为活跃分子,是网络媒介中最具有互动能量的群体,尤其对自媒体的利用作用能势极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哄抬网络舆情。鉴于利用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可以说,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介中的受益者,也是网络媒介的受害者,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是一个既关系到优化网络舆情的传播,优化公共信息平台的课题,更是一个关乎陪塑大学生文明素质和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中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的表现及影响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概念1992年由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做出界定: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根据这个概念,将媒介素养的内涵做形式逻辑种属关系的分析,种概念为媒体信息利用,数概念为:认知择取能力;批判认同能力;加工制作能力。而能力的具备又来自哪里?无疑,由能力的来源可推及于知识,在由知识推及于学习。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是基于媒介素养概念的专指大学生群体而言的。
(二)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即在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网民热议、传播、交互而形成的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观点的集合,具有导向认知、态度、情感、行为的作用。网络舆情信息的集散形式为: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网络舆情信息的特点为:(1)自由隐匿,任何人都可利用
网络信息平台了解信息、传递信息、评论信
息、宣泄自己的情绪;(2)交汇碰撞,网
民之间的互动无须真实身份真实场景下的顾
忌,可以实时尽情尽意的表达观点和意愿,
无需计较探讨、争论中的负面影响;(3)
随论随转,包罗万象的事物都可用来议论,
可以是即时发表言论,也可是之前有准备的
发表言论,一切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言论都
可随论随转,没有中间障碍;(4)理性感
性同在,正面的负面的信息、观点交互传递,
情绪化因素很容易融入其中,正确的误导的
言论俱在,而且负面的情绪化的成分极易发
挥导向作用;(5)突发暴涨,网络形
成迅速,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的会骤然间
形成浩大声势。
(三)网络舆情中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
的负面关联
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弄
潮者。大学生几乎无一不为网民,他们利用
网络学习来增长知识,利用网络了解世界万
象来开阔视野,利用网络谈古论今来丰厚才
智,利用网络结友谈情来满足情感需要,利
用网络购物、休闲、谋职...尤其是第五媒
体的出现更让大学生将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
都利用到了这里。在网络生活占据了大学生
相当的日常生活时间的情形下,他们亦成为
网上热点实践、热点人物、热点问题的探秘
者、追踪者、吐槽者、热捧者或暴摔者,自
然也就成为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者。而且,
大学生网民的数量多,很容易形成一呼百应
之势。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高校大学
生已成为使用网络媒体的主要力量。但受年
龄等的,多数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运
用,以及对网络舆情的价值判断、信息传播
等尚存在认识不足、辨别不准确等问题。[1]
诸多研究者的论述与实践证明,我国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不足,在网络舆情中虽然发挥了
一定的正能量作用,但是,负能量作用及其
自身深受其害的问题也不鲜见,主要表现如
利用媒体的不良习惯,偏听偏信偏传偏论网
上信息的倾向,情绪化对待网上、
理想信念弱化、道德情感下降,是非标准混
淆,包括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网络安全意
识薄弱,对于个人信息缺乏保护意识,忽视
他人的网络安全权益,乃至陷入网络病毒、
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犯罪中。
二、网络舆情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
养的对策
(一)以夷制夷,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大
学生媒介素养网络教育模式
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大学生媒介素养
状况就见诸于网络,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
育就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以构建多主体参
与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弥补大学生媒介素
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
素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好对大学生
实施网络媒介教育的谋划和组织工作,构建
以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代表、意见领袖、
社会相关部门、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人员
为组合成分的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队
伍,已开辟校园网络教育和网络活动的形式
像学生灌输正确利用网络媒介的知识,跟进
大学生网络舆情热议事件发表导向性言论,
积极扩大这只支教育队伍在学生中的影响,
适时组织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活
动,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被重视、
有专门队伍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
育在校园、在网上、在大学生中有影有声有
势有力量的局面。
(二)抢占先机,以校园媒体的积极发
声来导向和培养大学生对舆情的敏感性
大学校园媒体是社会媒体的一部分,亦
是代表大学生对媒体的需要,为大学生服务
的媒体,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
中,大学校园媒体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
(下转第175页)
·171·给茶馆添派人手,王利发没有直接拒绝妻子的要求,而是通过婉转诉说茶馆生意的艰难和自己的无奈,称呼自己开茶馆就像孙子一样,来博得妻子的同情。王利发是在和妻子沟通,两者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处于同级平等状态,他用“孙子”这种含有贬义的称呼来指代自己目前处境和生活状态,虽然不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但却表明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茶馆,生意难做、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说话人采用的是自贬策略原则,表达的是想博得同情的愿望和自己对世事无奈的心理。英译和霍译都用“I’d be a bloody fool”来表现“孙子”这个称谓,而“bloody fool”在英文中的意思是“笨蛋、傻瓜”,这与原文中“孙子”所含之意区别相当大,英译与霍译均未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之意。以示弱的心理求得对方同情也是《茶馆》中人物语言的常用方法[6]。
又如:(原文)康六: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霍译)SIXTH-BORN KANG: How cou ld I face my daughter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s wife?
(英译)Kang Liu: But,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他为了活下去,
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但得知刘麻子要把
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痛苦万分,因而原文
中康六苦苦哀求刘麻子,求他不要把自己女
儿卖给太监当老婆,此时他的话语中饱含了
哀怨、无助、哀求的语气。“How could I…?”
为疑问句式,表现说话人面对强势个体的无
奈与哀求的语气。英若诚在译文中添加了
“please”和“ever”一词,更加彰显了说话
人的、无望与绝望,进一步揭示了人物
渴望被同情、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与霍译相
比,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7]。
通过对不同母语文化背景下两译者对原
文中所体现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译法进行对
比,我们发现母语文化对戏剧翻译中译者翻
译思维的影响不容忽视,母语文化是译者的
第一文化优势,当不同的创造手段体现在原
文的字里行间时,译者往往是在自己的母语
体系中竭力寻求相应的语言、文体以及修辞
等不同手段,以达到与之类似或基本类似的
动态对等的表达效果[8]。
【作者简介】倪靓(1983-),女,讲师,
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戏剧翻译中的礼貌策
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茶馆>及其
两译本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编号:
2016SJD740015)。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母语文化语境下的译者风格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5-46.
[2]G. Leech. 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In Thomas, J. and
Short, M. (eds), Using Corpora for Language
Research [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4]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5.33-35.
[5]老舍.茶馆(英若诚译)[M].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8.52-53.
[6]老舍.茶馆(John Howard-Gibbon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63-65.
[7]李美.母语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8.70-72.
[8]钱厚生.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J].外语研究,1993,(4):13-17.
(上接第171页)
校园网络媒体来看,它虽然与互联网相连通,但它又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校育人这个重心,其信息传播功能应具有高校育人的特色。因此,校园媒体应当始终围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来进行管理,强化对相关信息的控制,严格控制有害信息流入校园媒体,同时,应在校园媒体中加载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信息,增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应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服务、生活服务,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2]大学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提升的策略应体现为抢占先机对于校园舆情要抢占先机的发声,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影响,对于校外舆情也不能麻木滞后,必须快速做出反应,争取第一时间跟进。大学生们对于校园媒体的发声既会持有权威感,又会持有亲近感,比较容易接受校园媒体的舆情指导,敏感对舆情的参与,进而能够与校园媒体对舆情的导向保持一致性,逐
渐养成理智的对待舆情的修养。
三、师生互动,由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立场和心态
大学校园的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
队伍都富有培养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和义务,同样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
养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师生互动的形
式主动介入并经常介入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正
面影响教育的工作中,可通过网上在线互动、
课堂教学互动、案例解剖互动、学生日常管
理工作中的一切可行性互动,对学生进行网
络舆情立场和心态的影响,强化对学生的情
绪影响、认知影响、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
影响,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提升大
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理性参与能力。大学
生媒介素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还应注重培
养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运用话
语权的能力及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
力。[3]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自
身媒介素养的适应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作者简介】丁婷婷(1981-),女,满族,
副教授,语用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
持艺术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
题名称: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
升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H170098。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全媒体传播语境下的新闻伦理困境及对策研
究,项目号2016B257。
【参考文献】
[1]魏源,李靖茂.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
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1):140-141.
[2]程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视阈下的校园媒体舆情引导[J].中国报
业,2011,(24):85-86.
[3]焦树民,刘国珍.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
生媒介素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0.
(上接第173页)
师生关系,中学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民主教育理念。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用德育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安小波(1993-),男,硕
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姜智 . 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构
建 [J]. 教育评论 ,1998,(2):25-27.
[2]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
道尊严”[J]. 教育科学 ,2007,23(1):60-63.
[3]邓向群. 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
化建设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3.
·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