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4.25. )
***********************************
(编者按:本刊近期连续刊发了王师同志的几篇杂文,均为针砭时弊之佳作。王老师已届八十五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令人钦佩。本期刊登王老新作,将几则感人的社会新闻比喻为“芳草”,大力弘扬“正能量”,令人感动、鼓舞。
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句,将芳草比喻美德,是最恰当不过了。)
*****************
我们一起感动、鼓舞
王 师
前段时间,读到两则社会新闻,很受感动、鼓舞。
一则是:今年3月的一天上午,山东招远市的牟殿儒老人在泉山路上遛湾,被一个小姑娘骑着电动车从后面撞倒了。老人脸上淤青,嘴角流血,趴在地上难以起身。这情景把小姑娘吓得快哭了。好多人圍上来救助,泉山路派出所的刘钢良把老人送到医务室,并为老人垫付医药费。老人却对小姑娘说:不要紧,我不会讹你,我是个老党员、复员军人,我看病都不花钱……。有人要老人留下小姑娘的电话号码,老人拒绝了。小姑娘打电话找来父亲,父女俩找到老人家里看望,要给老人以补偿。老人说:我是个老党员,没事。一分钱也没要。邻居们都说:这老头儿处事相当相当好,不错的为人,不错的老党员,九十五岁了。
事情过去还不到一个月,又一则“我不会讹你的”的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
4月3日早上7点多,吉林长春劳动公园门前广场上,一辆私家车正在倒车,赶巧推着小车卖葱的田凤琴大娘倒在车后。正当私家车司机张先生手足无措时,田大娘却对他和围观群众说:我没事儿,你快走吧,我不会讹你的。张先生见田大娘生活清寒,大葱撒了一地,便送了她三百元钱,还要送田大娘上医院去检查,大娘却拒绝了。有人问她为啥不去医院,田大娘说:我这一身的病,肯定要查出一大堆,那小伙子一定要花好多钱,我不能讹人家。大娘的话感动了大家,原本要大半天才能卖完的30多捆葱,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时间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开始了“中国的美好在哪儿”的询问。有人用文字、画图来回答。锦山绣水,黄发垂笤,高楼大厦,珍馐佳肴……,如入山阴道上,美不胜收。这些当然都是美好的。但我觉得中国更美好的在人,在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品格、情操、精神。老翁的“我不会讹你”,老妪的“我不会讹你”,可双双入选其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芳草就在我们身边,美好就在我们中间。
2013年第5期《读者》上,有篇文章《2013年的正能量》,收录了十来件中国人中的凡人好事。我还记住了傅雷先生的名言:“一个人的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殖。”我随之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跟朋友们一起,随时随地收集2014年的凡人好事,点点滴滴地告诉自己,告诉人家,如能成篇,名字就叫《2014年的芳草》吧。
伸出你的手来,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播种、垦殖,一起感动、鼓舞。
************************
(编者:张永明的这篇散文如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情画,将海宁这个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小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拳拳之心、赤子之情。)
泱泱古镇情 (散文)
张 永 明
我们海宁市的所在地叫硖石镇,从唐宋元明清至今,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历史渊源的江南小镇。把硖石这二个字分解开,就是石夹石,这也是这个地名的来历。东西两座小山,中间夹着这个人杰地灵文化古镇。
在西寺门前,还保留着唐代遗物二个石头经幢和西寺小桥,虽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和侵蚀,青石的雕刻多残破不堪,但它们是古镇沧桑巨变的历史证人。
其实,老早的海宁是单指古镇盐官,它东临钱塘江,历年来饱受东海潮汐的危害,人们修筑了千里长堤抵御潮水的冲击,还祭拜海神来乞求海水的长久安宁,海宁因此而得名。
只是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某种燥热,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贪大求洋,把硖石古镇的许多古迹都毁于一旦。最后总算惊醒,保留和修缮了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而古镇盐官这一步走得稍慢一些,许多文化遗迹得以修复和保存,如今,盐官成了海宁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
记得我家原在临街的一幢二层木结构屋宇中,门前是一条悠长的青石板小街。走在这样的街巷中,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的,江南的雨巷会有着诗一般的意象。珠帘般的水滴从鱼鳞瓦的檐头疏密不停地洒落,敲打在门前青石板上,发出错落有致的滴答声。这时候,有街人撑着油纸伞从屋檐下走过,雨滴落在雨伞上,又把跌落的声音放大了,汇成了一曲江南雨的交响。
记得儿时的小镇是宁静的、安详的,所以,雨巷的声音会深深地刻在你脑海中,至今也难于忘怀。
每天的清晨,我们半大的孩子会被大人吆喝着,从门前的小河中提水回家,把水缸提满来供给家中一天的吃喝。
这是一条东西贯通的市河。那时没有污染,唯有的是农夫的木船依呀的摇橹声时不时地从耳边漂过。还有更小些的带篷船,涂刷着桐油显得油亮亮的。这是渔家打鱼的,打到的活蹦乱跳的鱼儿,就都就近在河埠头卖给枕河而居的大伯大娘们。
街巷不宽,隔街相对的两户人家用一根晾衣的竹竿就可以联通。两边有什么事情说话声大一点全都听得到。谁家要做了好吃的,这香味能悠悠地飘过好几家。
在硖石西山公园内有一尊诗人白居易和他的老师顾况的雕像。顾况就是海宁狮岭小横山人,是中唐著名诗人。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和顾况的师生情,就用白居易诗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来命名西山为紫微山,紫薇花又成为海宁的市花。
说到宋朝女词人朱淑真,人们就会想起她写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透。”刻画了她对爱的大胆向往和追求。朱淑真就是海宁路仲人,今路仲小镇仍有朱淑真的故居在。
说到海宁的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而且好多都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声名显赫,像近代科学先驱大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还有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古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和武侠大家金庸都是海宁人。
不过,要说到硖石人又年代离的最近的,那就是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了。“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硖石干河街上,徐志摩的故居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一幢中西合璧,面积约600多平米的小洋楼。当然,里面的陈设都是后恢复的。因为建筑的坚固,后直至七十年代末,这里是一家银行所在地,后来得以慢慢复旧。
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二人来到志摩故居。我们沿着曲折的木楼梯来到二楼,在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上放轻了脚步慢行。这里是被徐志摩称作“香巢”的地方,是他和陆小曼在这里度过了蜜月的美好时光。我们凭栏眺望不敢高声语,就怕惊动了诗人和他心爱人的灵魂的安祥。
在房间的门壁上悬有“眉轩”二字,这也一定是诗人的手笔,因为在楼后小天井里有一口水井,志摩曾在这里发出过期待陆小曼的呼唤:“眉,这一潭清洌的泉水,你不来洗涤,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你不来照影,谁来?”
在1931年11月,一个蒙胧胧的雾天,志摩走了,他,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留给我们的是诗的灵魂和他对爱的执著和勇敢。
西山公园北麓的白水泉边,现修有志摩的墓。其实这是一座空的衣冠冢。他在世时活得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离世后也是一波三折,颇不太平。受及其它社会原因的影响,他的墓也迁移了多次。因他是飞机失事去世的,他的父亲又是海宁有名的大商人,中有人谣传说墓中志摩的脑袋是用黄金打造的,于是,志摩在东山的墓被彻底的毁坏,唯有墓碑留存,题写碑名的则也是海宁的大书法家张宗祥先生。
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是海宁的三大文化亮点。现在又多了颇多商业味的皮衣、家纺和经编文化,成就了“皮革之都”的美誉。清代海宁县志云:“……山川蹈郁,户口繁滋,人文辈出……”可见古镇虽小,但人文之情如泱泱钱塘江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
献给北大荒的歌 (朗诵词)
撰稿人 温美英
黑龙江省建设兵团、
4师42团18连(857农场18连)知青
作于2008年8月
甲【领】:亲爱的各位首长
女【领】:亲爱的战友们
合:大家好!
宁波:我的故乡是东海之滨的宁波!
哈尔滨:我的故乡是天鹅项下珍珠的哈尔滨!
上海:我的故乡是黄浦江畔的上海!
牡丹江:我的故乡是镜泊湖畔的牡丹江!
女【领】: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第二故乡——
合:北大荒!
男【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欢聚一堂!
女【领】:激动地心啊,无比激荡!
合:共庆我们的家乡繁荣富强!
男【领】:三十年
女【领】:四十年
合:弹指一挥间!
男【领】:怎能忘三十年前
女【领】:怎能忘四十年前
男【领】:我们
男【领】:风华正茂的青年!
女【领】:我们
女【合】如花似玉的姑娘
男【领】:踌躇满志!
女【领】:一腔热血!
男【领】:伴随着北去专列的一声长笛
女【合】:伴随着——
男【合】:到边疆去!
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
女【领】:离开了疼我、养我的父母、亲人!
男【领】:踏上了这可爱的黑土地!
合:北大荒!
男【领】: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姑娘、小伙!
合: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知青生活!
女【领】:我们同住一个屋檐下,
男【合】:我们同睡一铺大热炕!
女【合】:我们同吃一锅热米饭,
合:我们穿着同样的绿军装!
男【领】:我们同顶一片蓝天!
女【领】:我们的汗水同洒在这片黑黝黝的土地上!
合: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片土地上流淌!
男【领】:忆往昔,峥嵘岁月!
女【领】:看今朝,我们已两鬓染霜,
男【领】:有的已成了爷爷、奶奶!
女【领】:有的已作了外公、外婆。
男【领】:有的已事业辉煌!
女【领】:有的已颐养天年!
男【领】:但这段共同的历史
女【领】:这份相同的经历
男【领】:这份同样的命运
女【领】:这份永久的牵挂
合:将终生难忘!
男【领】:曾几何时
女【领】:我们几度思念
男【领】:几度梦里返乡!
女【领】:几度想重游第二故乡!
合:我的北大荒!
男【领】:今天已成现实!
女【领】:今天梦想成双!
合:今天我们相聚在你的怀抱里——北大荒!
男【领】:向我们的首长,
女【领】:向我们的荒友,
男【领】:向我们的父老乡亲!
女【领】:问一声
合:你们好吗?
男【领】:道一声
合:你们的身体健康吗?
男【领】:请接受我们迟来的祝福!
女【领】:祝我们的第二故乡——
合:粮食满仓、鱼跃池塘!
男【领】:看到如今的北大荒
女【领】:已变成了北大仓。
男【领】:高楼林立;
女【领】:灯火辉煌;
男【领】:街路平整;
女【领】:交通顺畅;
合:父老乡亲福寿安康!
男【领】:我们有说不出的喜悦,
女【领】:我们的激情满腔!
合:黑土地啊!我可爱的故乡!
男【领】:无论我们走在北京的街头、上海的外滩、宁波的海边、哈尔滨的大街、牡丹江的镜泊湖畔……
女【领】:无论我们走过天涯海角;
男【领】:无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
女【领】:无论我们担当任何职务;
男【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名字;
合:兵团战士!
女【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称呼
合:兵团战友!
男【领】:在我们每个人的档案里
女【领】:在我们每个人的履历表上
男【领】:都会填写着共同的人生第一工作地
合:黑龙江省建设兵团4师42团18连(857农场18连)
女【领】:亲爱的首长、战友
男【领】:亲爱的父老乡亲
女【领】:几十年光阴似箭!
男【领】:我们没有忘记:
合:这份情、这份爱、这份深深的思念;
女【领】:让我们永远珍惜这份情;
男【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份爱;
女【领】:珍惜这份深深的思念!
合:增强交往、沟通友情、加深理解。
男【领】:架起关心的桥梁;
女【领】:撑起爱的风帆;
合:奔向无限友情的彼岸!
男【领】:为我们第二故乡更加繁荣
女【领】:为我们第二故乡更加绚丽多彩
合: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交上最满意的答卷
男【领】:北大荒——我们的第二故乡;
女【领】:北大荒——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合: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全体敬礼,唱《北大荒人之歌》)
第一眼看到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
**************************
(编者按:入春以来,李荣连游兴大发,也诗兴大发,写下多篇踏春、赏春、咏春佳作。本期先选发几篇,以飨读者。)
春游“绿得金”
( 2014年3月23日,全家自驾游京南亦庄“绿得金”生态观光园。此园集采摘、餐饮、垂钓、温泉等多元化休闲娱乐项目为一体,号称“京南第一园”。)
一、采摘生态园
八百亩地二百棚,
一排排、一栋栋,
壮观,
延伸着视线。
鲜亮的蔬果,
一垄垄、一颗颗,
喜悦,
自采篮中装满。
四季有蔬果,
月月可采摘,
日日迎来送往的笑脸。
冬春,
五彩番茄、红油香椿,
凯特杏、春雪桃,
草莓谓之红颜。
夏日,
袖珍西瓜、早酥梨,
圆茄、黄瓜、西红柿,
小香瓜的脆甜。
秋日,
红薯、紫薯、油豆角,
花生与果梨,
特色品种的齐全。
都市的人们,
品味收获的甘苦,
享受收获的休闲,
因为,
果实里隐藏着
生活的情感。
二、开心农场
六千米的日光棚,
几十样的时令蔬菜,
四季换茬间种。
有机肥育有机菜,
专业技师的精耕细作,
厘米切成的微缩田垄。
小白菜小油菜,
菠菜芹菜香菜,
大蒜韭菜小香葱。
水萝卜胡萝卜,
生菜芥兰油麦菜,
圆茄柿子椒的争宠。
租来一畦地,
拥有了私人农场,
解释了什么是
开心的劳动。
回归田野的放松,
洗去都市的喧嚣沉重,
真切的体味农耕,
变辛劳为尊严与光荣。
荣连于京南
****************
春游梨花村
( 2014年3月30日,又游京南梨花村。去秋品梨,今春赏花,同地不同季而景各异。老梨树三千五百亩、十万株,春风翻动满园梨花,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花的大观。)
一颗贡梨树,
明万历传说至今,
四百余载的梨树之冠。
百年的梨林,
纵成线条横成行,
枝干相牵根相盘。
万颗老梨树,
杆壮花繁叶茂,
承载古今人脉的相传。
近看,
树稀花疏,
一树树一团团。
远看,
树密花稠,
一簇簇一片片。
树干布满沧桑,
隽刻往昔的灾害与战乱。
年轮痕迹的拓展,
流传帝王的钦命之恩典。
五瓣粉白的绽放,
烟花香雪的飞旋。
春雨梨花的怒放,
春风掀起花海微澜。
待金把黄缀满枝头,
金果飘香醉人的弥漫。
此时春花飞飘满园。
明日秋叶霜重流丹。
春秋一年又一年,
生活如此无限循环,
生命如此欢乐壮观。
荣连于京南
**************************
春游星明湖
(2014年4月5日,清明踏青,全家游大兴魏善庄星明湖、半壁店森林公园。)
一、星明湖
杨柳围湖郁葱葱,
隐处钓翁悄无声。
鱼儿 可否来觅饵?
自由自在求轻松。
钓者不贪鱼多少,
自勉多学姜太公。
春风不闻杨柳事,
惟愿游兴酣正浓。
二、半壁店森林公园
百顷林木前人栽,
纵看成线横成排,
树茂花繁后人赏,
挡风遮荫人几代。
林中军事训练营,
徒手功夫当喝彩,
攀爬射击试拳脚,
休闲健身舒心怀。
三、游感
春夏游 秋冬游,
四季景色各不同,
游史迹 游今景,
古今文化皆贯通。
城区游 城郊游,
城里城外韵不同,
游皇城 游郊野,
京城景观冠西中。
少男少女牵手游,
情亲情切情融融。
老夫老妻相扶游,
且行且赏且始终。
荣连于京南
***********************
回忆四连的知青朋友们 刘延章
读了《诗文集萃》第149期载《知青印象》一文, 乃文老深情、美好的回忆感动了我。1968年我在虎林县初中毕业,作为城镇知青也被下乡浪潮抛到了杨岗四队插了几月的队。
当时在农村(公社)插队的青年是十分羡慕兵团(农场)的知青的。由于家父在857水灌站劳动改造(58年右派),经县知青办关照以回乡的名义分配到了一分场三队。翌年初,42团成立,三队改做八连;开九大时又叫一营四连(代号铁字410信箱34分队)。
是时,4连聚集了牡、沪、齐、甬和海宁等大、中、小城市知青。
开始,城市知青是按来源地编班、排。后来就不分什么下乡的,回乡的、本地的一律按工作编班排。
由于我住宿舍,吃食堂,和知青们又同龄,便朝夕相处,建立了友谊。
张文标出4连后先在一营学校,又到大庆石油学院上学;毕业后入兵团炼油厂。从技术员干起,车间主任,厂长,九江石化、62岁时从上海石油公司总经理岗位退休。 4连68年牡市知青是很优秀的(含后调入)。李春喜是连队文艺骨干,先后担任过连、营、团、师的文艺宣传队长;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戏剧学院。近年才从中国文联艺术研究室主任位置上退休,是全国“五个一”工程和梅花奖评委。在戏剧理论上颇有造诣。
刘德承(1营教导员、4连指导员)是省革委委员,地革委副主任。返城后仍任副区长。
冯键身出4连后在师批发站,哈财校毕业,先后任哈尔滨市财政、财政部、助理、甘肃省常务副、省政协;是857出身尚在职的正部职领导干部。
***************
怀 念 前 辈
(编者按:唐杰和贾彦祥都是五八年转业军官,他们在857农场基层担任连长职务期间,同许多从转业的基层干部一样,发扬了我党我军连队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爱兵如子”,关怀着每一位职工和知青的成长。他们虽然都已作古,但仍然被许多人怀念着,本期发表荒二代王秀贤和哈知青温美英满怀深情的短文,以志纪念。)
怀念唐杰连长 王秀贤
几天前看到群友怀念唐杰连长的文章深受感动。作为唐连长的老邻居,我也忍不住想把他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大家,他若地下有知,定会感受到荒友们的情谊和对他的肯定。唐杰连长和我的父母是同一代人,我家在14连和他家住一栋房,他的几个孩子是我儿时的玩伴。初次见面是在他的家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大高个儿戴副近视眼镜,一看便觉得这人学问很深,他的面目表情极其严肃,我们一见到他就悄悄溜走了。后来从父母嘴里得知他是个很关心下属的人,如果哪户人家生活上有了急需他就会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去接济,当时他家有4个孩子生活并不富裕,餐桌上的饭菜也和我们差不多,逢年过节也没什么两样。唐杰是一连之长,也是实干家,我们经常看到他早出晚归,他一大早安排好工作就和职工们一起下地干活了,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曾经给儿女们取名方文、方武,其意是想让他们能文能武其实他本人是个文武全才,记得六十年代初,他自编自导了一出京剧《送子参军》,剧中的妈妈由我母亲扮演,谁扮演的儿子我记不清了,但有几句唱词我始终未忘:“我的母真是女中英豪,鼓励儿去参军把国来保,这都是学《毛选》思想开的窍,明事理知大义立场坚牢。”他编好剧情、唱词又谱好了曲,怎奈那个年代的多数人不知谱为何物,没办法他就一字一句、一腔一板地教,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这出戏很快就在春节和观众见面了。舞台上,明亮的汽灯照耀下,只见他左手扶琴右手握弓,俨然一位优秀的琴师,京胡在他高大身材的大手里尤其显得小巧。听着优美的琴声,一股股敬佩之情在观众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唐杰连长,你真是太有才了!唐连长把一生献给了北大荒,他的付出,知青们记得,荒二代们也记得,他平凡的一生中蕴藏着不平凡的伟大,相信他会安心地长眠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之中!
**************
怀念贾彦祥连长 温美英
1975年8月21日,还差一个月毕业的我,在学校的动员下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的四师四十二团十八连!有幸接触到了58年的转业军官,我们的第一任连长、也是十八连的首席连长贾彦祥老连长。他油黑的面容大大的深凹的双目和那慈祥的微笑让人见后就感觉既严肃又可亲,能使你肃然起敬!
记得,我那时还没有把草和苗分清,就被分到了连部工作,文书,出纳,广播员由我一人兼。同时麦,秋收的通讯报导和板报等宣传我也得搞,每天忙的啊不易乐乎!这样我就比其它人近距离接近了贾连长!
他是连队的第一连长,夏天一身兰布衣冬天一件兰扎趟棉袄,而且经常双手捂在胸前,后来才知道他那是老胃病发作!可他还是坚持晚上组织各班排长总结一天的工作和布置第二天的工作,白天在地里查看作物的长势,晚上还要在连部开会安排明天的活。忍着病痛没白没黑的奉献着他的一切!我们刚来到18连的第一年,按规定过年没有假期回家。哈尔滨等地的北方青年都有年三十吃饺子的风俗习惯,贾连长知道后就吩咐食堂给我们单独准备了肉和面,尊重我们的要求让我们自己包饺子,并且怕我们想家,他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来陪我们被称作小知青的大小伙大姑娘!使我们能顺利高兴地度过了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化春节。他那种敬业精神深得我们知情敬仰!
2008年我们18连部分知青重回857时,真想看看我们的老连长,得知他老人家已在我们回来前驾鹤西去,不觉感到无限的遗憾!老连长的事迹很多,在此,只因用手机上网简要说说,祝愿我们的贾连长安息!天南地北的知青不会忘记您的音容笑貌和您对知青的关怀!您不愧一名开垦北大荒的官兵,不愧中国人民的子弟兵!这时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的雄壮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