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3:38
文档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作者:李雪娇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2期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引导高校舆情的所遇困境,并就高校网络舆情中如何做好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困境;引导策略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件生成、演变的过程和方式,也增加了件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如何在把握自媒体本身特征的基础上
推荐度:
导读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作者:李雪娇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2期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引导高校舆情的所遇困境,并就高校网络舆情中如何做好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困境;引导策略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件生成、演变的过程和方式,也增加了件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如何在把握自媒体本身特征的基础上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作者:李雪娇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2期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引导高校舆情的所遇困境,并就高校网络舆情中如何做好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困境;引导策略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件生成、演变的过程和方式,也增加了件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如何在把握自媒体本身特征的基础上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当前新的一个研究热点,对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就理论价值而言,在新常态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以经验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走向人性化的引导模式。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带给高校网络舆情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理清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舆情特点、应对策略等几大基本理论问题,有助于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新动向和新形势,确保信息安全,维护校园和谐。

        就实践意义而言,对学校来说,利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掌握以及指引,能够加速大学生有效理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立合理、高效的高校舆情引导教育方法,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教职工参与网络舆情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对高校学生来说,通过互联网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提高和深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

        一 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就舆情而言,其构成要件归结起来有4个,即舆情主体,舆情客体,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以及客体发生的时空条件。高校网络舆情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网络舆情而言,舆情主体即为高校在校大学生;舆情客体就是能够导致舆情发生的各类事件;而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就是指当舆情事件发生时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态度、情绪的反应等;最后,客体发生的时空条件就是说在一定时间下的高校范围内。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定义的认识是开展高校舆情的基本问题,从己有的研究成果看,高校网络舆情能够被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高校这个特定的地点范围内,由各种高校事件或其他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的现象刺激产生,高校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表达对该事件的所有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更为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与形式的多元性。就舆情内容来说,在校大学生不仅对与其息息相关的校园学习、就业、恋爱等相关的事件十分关注,也对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国家走向等也较为关注。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也十分多样,如校内贴吧、BBS、QQ群、微博、微信、各大论坛都是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平台。

        (二)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是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广大的网络使用者,它与一般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一样具有隐匿性的特征。高校学生在发送微博、微信,或者在论坛发帖时,不必署真实姓名,可用网名发表意见抒发情绪。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善于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这一特殊群体加入到网络舆情讨论的频率。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2015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约4018.1万人。高校学生因其经历相同、年龄相近,生活方式相对统一,一旦某一观点得到部分学生认同,那么通过网络的快速转发,很快就会形成一致意见,在极短时间内被广大学生所接收,同时其可能随意将关注的信息复制、转发或再生产,引来更为广泛的关注,形成更庞大的互动。

        (四)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变异性。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属于公共危机的范畴,是“针对某一特殊刺激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2]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科学而有效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 高校网络舆情典型案例及其困境

        案例一:17名研究生转学湖南大学事件。2015年1月21日,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收来自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17名硕士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事件被曝出后,湖南大学宣传部唐珍名表示,“他们的转学程序都合规”,随后,17名研究生转学理由被曝光,“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雷人理由众多网友让人心生疑问。最终,湖南大学经研究,撤销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所做出的同意2013级17名外校硕士研究生转入该校的决定。同时,决定启动相关责任追究程序。

        案例二: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2015年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白。网友@任梵僮在微博表示,她是目击证人,可证袁某清白。然而之后,又有3名目击者称曾听到袁某承认撞人。9月21日,警方认定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所遇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中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在面对不良和非法的网络舆情时,往往运用简单被动的传统管理方法,他们在面对负面的网络舆情时或是采取删贴、封贴,或“围追堵截”阻止消息的传播和扩散,或采取回避和冷处理的方法,试图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淡化,管理者唯恐造成更大的舆情危机。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高校一直以来主要扮演的是“控制者”的角色,而不是“疏导者”的角色。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明显増强,他们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同,喜欢张扬个性,敢于展示自我,注重个人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也理发展和个性特征研究,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上,注重单一价值观念的强制灌输,缺乏多元价值观念的思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选择性,忽略了信息的反馈和与大学生的互动。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起步比较晩,虽然高校依据国家相关互联网网络舆情的办法和法规出台了相关管理,但是这些管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舆情预警和应急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等方面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缺乏规范的处理流程,加剧了问题处理的难度,提高了舆情管理的成本,处理不当的网络舆情事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财力、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高校在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较少。调查发现,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人员配备方面,大部分网络信息管理员是由辅导员兼职担任,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信息变换中,这种仅仅依靠兼职人员进行监控的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软硬件技术和设备的配备上,则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复杂的监控分析系统,设备成本较高。因此,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投入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措施。

        四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高校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

        美国传播学家桑斯坦在“群体极化”概念中提出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舆情在高校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便是对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和建构。高校应从网络舆情的萌芽状态探寻微博和微信意见领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以正确良性的指引,使得整个舆情的发展在掌控范围内并指向正确的导向趋势,为维护高校内部的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二)构造完善的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建立起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是做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应推出校长接待日、院长意见箱、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表达情绪,宣泄不满,释放压力,进而降低了在网上发布过激言论而引起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回应学生建议,解答学生疑惑,积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把握导向,从而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开展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建设出一支拥有较高思想素质、专业和业余结合、政治觉悟能力强、存在着显著的价值的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高校要在领导上作出强化,制定出更加健全的机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并建设网络舆情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之上,还有让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得到其必需的支持和援助,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上的实用价值。[4]

        (四)构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保障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联合校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联合建立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能全面掌握和熟知学校、学生相关情况。并设置相关舆情信息员来进行网络舆情在每一天的监督管理、搜集、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定期按部门来对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类网络舆情,从而达到“处置上迅速见效、所有师生积极参与、防范工作严谨合理、领导作出合理指挥”的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局面,以让其具有足够的整体工作合力。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学—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3]于朝晖.县级电视台应围绕“三农”创新载体[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4]Jing Zhao,Pengfei Guo.Fuzzy Evaluation on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Based on Membership Degree Transformation New Algorithm[J].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190-194.

文档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作者:李雪娇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2期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引导高校舆情的所遇困境,并就高校网络舆情中如何做好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困境;引导策略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件生成、演变的过程和方式,也增加了件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如何在把握自媒体本身特征的基础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