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淳兄遂建群,因此便有了群友多日连续的讨论。今将聊天记录,删改编纂成文以为斯记。
被忽略的念头
禅定,不是佛教独有的,在释迦摩尼佛创立佛教前,印度就早有此说了。而且中国道家的修行方法中,也有不少禅定的影子。各家各派的文字记载都有对禅定状态的描述,但到底禅定是一种什么状态,各家说法不一。
根据文字记载,释迦摩佛开始是从学与当时的外道仙人,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定。由此我想,是否可以用佛教外的其他教派对定的描述来窥见禅定的?瑜伽经,是印度古老的修行经典,在这部经典中,是这样描述的: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禅定的过程,实际上是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对象上,而产生了对自身觉知的消失。
只有冥想对象存在,这句简单的话,容易做到吗?好比我们打坐时候,观想一个佛像,当我们一边观出了佛像,一边想我坐了多久了,这样能算三摩地吗?而且通常事实是,我们一边观想佛像,一边想着无数别的东西,哎呦妈呀,腿咋这么疼啊,这样就谈不上三摩地了。
我们再看看佛教的初禅,初禅有五禅支,也就是同时必备五个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当我们静坐时候有寻有伺,还能感受到喜乐,就算初禅了么?不能算,因为一心支才是禅定的关键。当我们没有达到一心,也就是心并未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们就不能满足初禅的条件。
比如有人念佛,默念佛号的时候觉得好清静,好舒服,能不忘佛号,佛号不断,这个可以勉强算是有寻有伺,又感觉到了舒适,勉强算上有喜乐,但是一边感受这些,一边还知道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想今天股票又跌了,那么,就没有一心。如此念佛,就不能算是初禅。
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走路时候,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腿脚在运动?我们想走了,抬腿就走了,飞快的好像不需要经过思考。但实际呢,我们确实是经过大脑思维了,走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大脑发出指令。只是由于这些动作太熟练了,几乎不用时间就能飞快的反映出来。想想小婴儿学习走路吧,试探的挪动双腿,小心翼翼的迈步,还经常失败摔倒。
回想婴儿时代对大家有些困难了,我们可以回忆成年以后学习东西的过程,比如打字。任何一个人学习打字,开始的时候都是缓慢的,一边找键盘一边记拼音,一边练指法。这个过程中,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大脑会一遍一遍的下达指令,重复着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这个程序。当我们纯熟了,我们甚至可以盲打,心理想什么,手指就打出什么,根本好像不经过大脑思考一样,手指就自动的飞快的敲字了。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熟练动作大脑所起的作用。以为自己没有想,但是其实我们是在想。在动作做出之前,我们需要先想,才能做。这个想,就是我理解中念头的一部分。
有人说我可以做到散步时候念佛,除了念佛外,脑子里没有任何其他念头。那么请问,谁在指挥你走路呢?那个指挥你肢体运动行走的,是谁的念头?而且,一边走路,你还会一边躲避障碍,躲开行人车电线杆。所以并不是那个走路念佛的人只有念佛的念头了,他还同时拥有其他无数念头才能支持他在路上行走,只是他的意识没有发现其他的念头而已,别的念头被他自己忽略了。
忽略并不等于没有。
这个问题先在这里停下,再说会引起一些争议。我们转题说点别的。当全面解析完,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再是问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