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A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22:42:41
文档

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A卷)

地质学基础A卷答案一.FFTFTFTFTT(每空1分)二.(每空1分)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2.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3.走向、倾向、倾角4.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崖5.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6.方解石、磷灰石、刚玉三.解释(每个3分)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地震仪记录
推荐度:
导读地质学基础A卷答案一.FFTFTFTFTT(每空1分)二.(每空1分)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2.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3.走向、倾向、倾角4.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崖5.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6.方解石、磷灰石、刚玉三.解释(每个3分)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地震仪记录
地质学基础A卷答案  

一.FFTFTFTFTT(每空1分)

二.(每空1分)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2.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3.走向、倾向、倾角

4.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崖

5.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6.方解石、磷灰石、刚玉

三.解释(每个3分)

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岩石: 在各种地质作用,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3.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

4.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5.断层: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成岩作用及其主要类型

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固岩石的作用(1分)。

成岩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压固作用(1分);2)脱水作用(1分)3)胶结作用(1分)4)重结晶作用(1分)

2.简述变质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答:当岩石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变质作用(2分)。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主要是岩石所处环境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物理条件主要是指温度和压力(2分),而化学条件主要指从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溶液(1分)。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边界的类型。

答:勒皮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分)。作为岩石圈活动带的板块边界可以划分为: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3分)。

4. 简述地层及地层的划分依据。

答: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2分)。地层划分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的变化(1分)

2)地层的接触关系(1分)

3)古生物(化石)(1分)

5.简述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第四纪沉时期地理环境演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1分)

2)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1分)

3)经历了第四纪大冰期(1分)

4)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和矿产资源丰富(1分)

5)人类的出现(1分)

五、图解(15分)

 由老到新写出图中各地层名称(要写出界、系、统)(每列1分,共5分)。

  白垩系  K   中生界

侏罗系  J   中生界

石炭系  C   古生界

泥盆系  D   古生界

震旦系 Z   元古界

 写出上图中下列岩层接触关系(每个2分,共6分)

Z与J:角度不整合;D与C2:假整合;J与K:整合

3.标明上图中断层类型(每个2分,共4分)

正断层、逆断层

六.问答题:(15分)

如何证明不同时代构造运动的存在? 

答:对于新老构造运动我们研究的方法有所区别,论述如下:

1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貌标志: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而构造运动常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和速度。如以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剥蚀地貌;以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堆积地貌。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时间较近,有关的地貌形态保留得较好,因此用地貌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是特别重要的方法。(2分)

2)测量数据:对于现代构造运动,在短期或瞬息间还不可能在地貌上留下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因此必须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激光测远)、天文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2分)

2、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层厚度(1分)

由于构造运动常常交替进行,下降运动引起相应的沉积,而上升运动则引起沉积中断或沉积物的剥蚀,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岩层总厚度乃是升降幅度的代数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地区下降的总幅度。如果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地层厚度对比,即可了解当时下降幅度及古地理基本情况。(2分)

(2)岩相分析(1分)

岩相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空间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或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岩相常有不同。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反映在同一时期但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异。同一岩层的纵向(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映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常常是构造运动的结果。(2分)

(3)构造变形(1分

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根据其形态特征可以推测其受力的方向、性质、强度及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等(1分)。

(4)地层接触关系(1分)

地壳运动在岩层中记录下来各种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平行部整合接触和整合接触,它们是构造运动的证据。整合接触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构造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度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2分)

文档

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A卷)

地质学基础A卷答案一.FFTFTFTFTT(每空1分)二.(每空1分)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2.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3.走向、倾向、倾角4.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崖5.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6.方解石、磷灰石、刚玉三.解释(每个3分)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地震仪记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