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24期
摘 要:本文采用自我创新的“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数字电路”课程中“三人表决器”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剖析,寻求一种既能有章可循,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溶合型;表决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84-2
随着知识、技术的持续扩充,教师能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技能莫过于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而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构建与设计。这需要教师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多样的“导”来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下面笔者以“数字电路”课程中“三人表决器”这一知识点为例,采用自创的“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谈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单一型”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上表为采用适度改良的“四步教学法”设计的教学流程,它由导入、讲解示范、模仿和练习总结这四个教学环节组成,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讲解为主要课堂组织模式,通过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流程,来完成传输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任务。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主导地位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的空间,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就课说课”知识拓展窄,理论联系实践不足导致动手技能欠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上的学习,虽能很好地完成本案中构建的知识目标,却基本无法满足能力目标训练的要求,如果学生只会套用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显然不能适应一成不变的实际情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而日益被职业学校广范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学习的成效在于由内化而至外显的学生行为的改变,通过模拟、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样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综合行为能力都有全面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多表现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主要由“收集信息、方案设计、实施方案、结果汇报、组间交流、自评互评”等环节来完成,通过实践发现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学习,如果按理想中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整个环节全部都由学生来实施完成,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成长下的学生会显得很不适应,通常对信息的查找进行堆砌性的收集不会选择处理,学习变得毫无头绪,这需要学生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才能构想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无从下手,加之个体的学习力、基础、背景等差异使得在整体目标的设定中存在着较大的跨度,对于学生人数偏多的班级亦不易对整个教学进度进行掌握与。
二、“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构建与剖析
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寻求一种指导学生有彰可循,并在不约束其思维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赋予学习自主权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与指导,避免直接将信息或做法向学生倾囊相授,与此时同不断训练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生做到既要引导而又不能领导,既要启示而又不能指示的原则。本课例依据建构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采用“溶合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活动流程如下。
本课例的构建在教学中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由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知表决器的功能和使用场合,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部分主要由两个不同模式的学习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基于“四步教学法”为主体的教学手段的引导性研究学习模式,以完成项目任务“二人表决器”的设计方案为主线,体会方案的设计思路与框架的建立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铺垫作用;第二阶段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指导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模式,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经验积累,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方案的实施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经过不断的总结与改进,最终达成“自助性指导学习”目标。第三部分以方案汇报为主要交流形式,结合个人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在群体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个体学习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索的艰辛和挫败的反思,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应收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对教学设计进行更好的完善与调整,切实的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阶段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让学生解决一些结构良好的问题,“二人表决器”的知识要点主要建立于“异或门”的基础上,学生不必自己设计方案、收集、组织资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一些,教师借助于“四步教学法”为主体的教学手段,辅以引导分析、示范教学、实践操作、媒体演示等,帮助学生建立逻辑设计的框架模式,对涉及所需真值表的填写、逻辑功能的描述、逻辑表达式的化简、逻辑电路图的绘制、实物电路的验证等系统性回顾,进行简单的综合性应用,结合本课例的难点针对性“预处理”,为突破重点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教学环节的设置,在给出的项目任务本身就是一个结构残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逻辑功能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方案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项目任务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种情况下的方案设计,这就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空间来选择与决策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前阶段建立的设计框架,通过判别与收集获取所需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评估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往往还会遇到即便是对于相同的逻辑功能而言,也可选用不同的数字集成逻辑电路来实现,此时设计出的方案也将会大相径庭,设计方案呈现出多样性,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习的自主化。本课例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提供一个确定不变的最终答案,而是要学生探询和认可视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借助集体合作进行学习,学习是否成功也不是凭教师评判的对错,而是靠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是否能提出深思熟虑的方案。如何正真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自已去发现答案并解决问题时,才能有效促进其批判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性,有助于学生获取一种自主的学习意识。这时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应该了解而又必须发现的知识内容,及时反馈与指导启发学生找到自我解答问题的各种方法,当学生遇到偏差或纠结性问题时,要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点拨要点化解难点,确保设计方案的项目不遗漏或过多重复,以实现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