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身性的概念
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
这是投资大师索罗斯所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形成过程
索罗斯在大学时代,深受其导师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身性(Reflexivity)原理,同时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他的金融证券实践,由此获得巨大的成功。
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因为人类获得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偏见都不具有完全的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反身性的关联。通过参与者的抉择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认识之上这一论证,索罗斯提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的命题。索罗斯在论证自己的原理时,对比了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他认为,人的思想对于事态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相似。索罗斯在书中记录了他应用反身性原理进行历时试验的情况,事实表明他的多数预测是成功的。这说明在思维者参与的事态中确有某种可加以正确预测的成分,但这需要极高的智慧。索罗斯正确地看到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看到了主流市场经济学理论由于忽视这一因素而导致的根本缺陷,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身性原理。473:1。这是索罗斯作为量子基金经理人,从1968年到1993年的投资纪录。他的投资纪录与其说是他投资技巧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他哲学理念的胜利。
市场是不均衡的,参与者本身不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是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
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建立在“反身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个“反身性”,也有人翻译成“反射性”或“反馈性”。它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将该函数模式称作“反射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85年8月16日-1987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理论的缺憾和发展
反身性的概念只是在金融市场的某一段时间内中证明了其存在性,并且这一段时间内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都具有特殊性。在时间上又恰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系体的不完备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冲击。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其它的领域比如历史和社会等方面还需要有更专业的人来发展和验证这一理论。这也将是一个很值的探讨和研究的深层次的哲学理论。
人生三级跳金融家哲学心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随着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索罗斯随全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那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痛苦的时期,全家凭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靠假身份证和较多的庇护所才得以躲过那场劫难。这场战争给索罗斯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冒险是对的,但绝不要冒毁灭性的危险。
1947年秋天,17岁的索罗斯只身离开匈牙利,准备前往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他先去了瑞士的伯尔尼,尔后又去了伦敦。他曾经不名一文,只能靠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直到194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在伦敦经济学院,索罗斯虽然选修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米德的课程,但他本人却认为并未从中学到什么东西。他受到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影响更深——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索罗斯几乎完全专注于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撰写了不少自己的哲学论文,雄心勃勃地要做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可惜,家庭的贫穷和波普的劝阻使“哲学家索罗斯”最终选择了回归专业,谋求一份“更有前途”的经济或金融工作。
二十多年之中,从伦敦到纽约,索罗斯经历了欧美金融家最典型的“三级跳”──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交易员,到明星交易员兼高级分析师,最后创办自己的基金,成为华尔街的一支力量。
人们都认为索罗斯是一位聪明、机警、善于学习的专业人才,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哲学”,即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方式来分析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多年以后,在著名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坦率地表示,他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完全没有用到在大学学习的任何知识”;至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他主要运用的也是他在大学最后一年培养起来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他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反身性”(即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总而言之,索罗斯基本不相信现代金融学,在他看来,他的成功本身就是对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嘲笑。
在索罗斯看来,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真正有用的还是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对于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超凡运作能力,连索罗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承认,自己的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动物直觉”,而不是分析。他甚至拿出过这样一个看来毫无根据的理由:每当金融市场有不良现象的时候,他的后背就会莫名地疼痛难忍,他就以此为直觉做出最初判断。
但近年来,索罗斯的直觉却似乎总是出错。调查公司报告显示,其量子基金尽管保持着20%的年均回报率,但过去18个月表现极差,去年仅获利2.5%,今年上半年更亏损6%。此外,索罗斯旗下1/3与能源业有关的股票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索罗斯的金融名言
●当有机会获利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
●承认错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犯错误并没有什么好羞耻的,只有知错不改才是耻辱。
●人们认为我不会出错,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的超人之处在于我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这便是成功的秘密。
●永远不要孤注一掷。
●生命总是迸发于混乱的边缘,所以,在混乱的状况中生存是我最擅长的。
●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需要负责任。
●数学不能控制金融市场,而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场的关键。更确切地说,只有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即必须了解群众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投资者才有成功的可能。
●炒股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
很多学者认为,从思维观念和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来看,索罗斯更像是哲学家而非金融投资家;其著作则更具有哲学特色而非单纯的投资技术指导。
从1997年的《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开始,中国读者逐渐了解了索罗斯,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包括:《金融炼金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索罗斯论全球化》、《美国的霸权泡沫:纠正对美国权力的滥用》,以及最新的《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另外三本书国内尚无译文《易犯错的年代》(The Age of Fallibility)、《开放苏联》(Opening the Soviet System)和《支援民主》(Underwriting Democracy).
从1985年8月开始,索罗斯坚持写投资日记。他把日记作为测试自己预言证券市场的变化能力的依据,也同样作为检验自己理论的机会。由于有日记,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索罗斯的观点和投资战略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并收入了索罗斯1987年写的《金融炼金术》一书。
在该书中,索罗斯首次提出了反身理论,尽管在当时看来并未在学术圈得到严肃的认可,但他已然将金融市场当作检验反身性理论的一个实验室。而促使他出版最新一书的主要动力则是“通过实时跟踪金融市场并发表看法,我可以确保反身性理论最终将会得到人们的严肃对待”。
他认为,金融市场动荡无序,股票市场的运作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跑赢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群体心理。索罗斯在预测市场走向时,比较善于发现相关市场的相互联系,这使得他能准确地判断一旦某一市场发生波动,其他相关市场将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以便更好地在多个市场同时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