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 B )
A.《毛诗序》 B.《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2.《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句的意思是( C )
A.世事变迁而文章永恒 B.文章的好坏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C.社会与时代因素决定文学的发展 D.文章一旦染上社会习气就不能流传下去
3.中国最早的论诗绝句为( B )
A.钟嵘《诗品》 B.杜甫《戏为六绝句》
C.元好间《论诗三十首》 D.厉鹗《论诗绝句》
4.“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语出( C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5.严羽提出所谓“诗之法有五”,包括了( D )
A.、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B.韵味、格力、气象、格调、音节
C.兴趣、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D.、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6.张炎论词以( D )作为“清空”的典范作家
A.周邦彦 B.欧阳修 C.吴文英 D.姜夔
7.《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乐章传于世者”把( C )列在首位。
A.白朴 B.关汉卿 C.董解元 D.马致远
8.《序山歌》的作者是( A )
A.冯梦龙 B.李攀龙 C.李梦阳 D.李开先
9.明代派袁宏道等人以“变”论诗,作为与( B )相对抗的一面旗帜。
A.台阁体 B.复古派 C.唐宋派 D.竞陵派
10.体现了竞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 B )
A.《唐宋家文钞》 B.《诗归》 C.《列朝诗集》 D.《唐诗品汇》
11.李渔重视戏剧的结构,提出“立主脑”,他认为《西厢记》的主脑是( B )
A.闹简 B-白马解围 C.赖婚 D.长亭送别
12.“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 B )
A.李渔《闲情偶记》 B.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C.叶燮《原诗》 D.王士稹《鬲津草堂诗集序》
13.刘大槐谈到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以( A ')三者为“行文之实”。
A.义理、书卷、经济 B.义理、书卷、词章
C.义理、考据、词章 D.义理、考据、经济
14.<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说的是 ( C )
A.小说题材完全出于虚构 B.小说中的故事只能虚构
C.小说创作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虚构 D.作者无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出来
15.《花部农谭》的作者是( D )
A.李渔 B.王骥德 C.王士稹 D.焦循
16.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句的意思是( B )
A.词的创作不能有所寄托 B.词的创作既要有寄托,又不能单凭寄托
C.词的创作可深可浅 D.只有词这种文体才能有所寄托
17.冯桂芬的《复庄卫生书》一文是对( D )的文学主张所进行的一次集中的批判。
A.格调派 B.常州词派 C.神韵派 D.桐城派
18.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把( C )联系在一起。
A.小说与美术 B.小说与人生 C.小说与政治 D.小说与哲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9.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的文论家是___曹丕______。
20.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___“滋味”说____,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21.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中“_发纤秾于简古__,寄至味于澹泊”一语,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
22.《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宋代人____张戒______。
23.陆游《示子通》中“汝果欲学诗,_功夫在诗外__”,体现了其重视现实生活体验的倾向。
24.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题中“李空同”指的是_____李梦阳_____。
25.李开先《_市井艳词序_》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口号。
26.《艺苑卮言》的作者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的___王世贞__。
27. ___王士祯___是影响了清代诗坛近百年的神韵说的倡导者。
28.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__以我观物__,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29.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论语·八佾》一篇中,他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30.露才扬己
“露才扬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批评。班固也承认屈原是有出众才华的,但他认为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评价过高了,并对屈原的人格提出异议,认为他不应该“露才扬己”,与“群小”争宠,自招谗人的陷害。他应该向孔子所赞成的宁武子学习,国家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31.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 “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意思是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把同一个问题向不同的良师益友,甚至诤友提出,以收“综听则明”之效。
32.减头绪
清代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 ,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立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就是说作者立言之本意是为一人一事而设。 “减头绪”和“立主脑”是相关的概念,立主脑必然减头绪,头绪减则必然主脑立,“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3.简述墨子“言有三表”理论主张的具体内涵。
在《墨子·非命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认为要以对国家人民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衡量言谈文学,要参考历史的经验和具有现实根据,要注重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34.简析王安石《上人书》中关于文与辞关系的论述。
王安石《上人书》,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和当时的文道问题,有一定的联系。
文中把文和辞分开来讲,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作文的本意在于明道,而所谓道,则是可以施之于实用的经世之学。文以实用为主,是王安石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既然文以实用为主,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内容。他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制器的本意在于用,至于刻镂绘画,不过作为一种容饰和美观。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是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有主次的关系。所以说:“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他认为古文家虽然誇谈文以明道,但其真实的心得,则在文而不在道。批评韩愈、柳宗元“从语人以其辞”。他也看到了道学家和矫枉过正,重道轻文,所以也不完全否认“巧且华”的作用。因此,他的文章,峭折简劲,说理透辟,既不同于刻镂无用之文,也不同于语录朴质之体,既贯彻文以适用为本,又非常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特征。
35.简述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
1)他主张戏剧作家,必须广泛国风、离骚以及乐府诗词、戏曲各方面的优秀遗产,丰富文学修养。2)关于戏剧结构,他主张贵剪裁、贵锻炼、突出重点,抓住头脑,俱为卓见。关于声乐,要“以调和情”,才可以强戏剧的感染力。评价作品,以可演可传、雅俗共赏为上。3)曲家多不注意宾白,王骥德认为不能轻视。4)他认识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要求作品要重视内容,但他所强调的内容是有关风化。
36.简析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1)阐明幻与真的关系。他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2)关于魔与佛的关系。袁于令利用佛家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而不是突出《西游记》佛魔斗争的一面,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7.试析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进步文学思想。
1)注意到谣谚反映现实的精神及其社会作用。2)在语言艺术方面,谣谚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它的特点往往在粗糙简朴中具有一种深刻的表现力;他的音调与语气,一本自然,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8.试述《毛诗序》的主要内容及在批评史上的地位。
《毛诗序》的理论内容(1)“情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 “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3)“发乎情,止乎礼义”(4)典型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毛诗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毛诗序》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应该有批评现实的功能和作用,肯定了诗歌的讽刺作用,为后来进步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中国第一篇诗学专论,《毛诗序》比较系统的提出了若干文艺理论原则,构成了儒家文论基本框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很高,几乎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39.分析《诗品序》在破与立这两方面所提出的重要观点。
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诗歌用典。
属于立的: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诗歌创作提出“滋味”说。
40.试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才、胆、识、力”这一艺术思想的内涵
叶燮创作主体论的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因为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
在“在我者”(即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四要素中,识是判断力,包括知性的判断力和审美的判断力两个方面。知性的判断力对客体的理、事、情作出判断。理、事、情本是错杂相陈于前,往往令人不能清晰分辩,有了识,就可对理、事、情作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而审美判断力则对“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审美表现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具备了两方面的判断力,主体才具有性,不会跟随世人或是古人的脚步亦步亦趋。根据叶燮的论述,才是审美表现力,是将理、事、情“敷而出之”的能力。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识为体,才为用,内有识才能表现出才。
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也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识明而胆张”,无识也就不可能有胆,无胆就不能有创作的自由,不能有审美表现的自由。只有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胆”(即主体的自信力),才能使创作达到自由之境界。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力的大小影响到才的大小与力度。
在主体的四要素中,识处于核心地位。这种以识为核心的主体乃是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而正是这个主体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