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截至2014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6.32亿,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作为“舆情”的载体,活跃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构建舆情治理机制,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提高形象,提升公信力的现实议题。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弥合自媒体时代下舆情管理难题,为科学高效地做好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媒体;舆情;监督;舆情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55
1自媒体概念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被称作“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是指任何人或任何机构组织能够以任何方式,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网络,通过现代网络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向不特定人群或特定单个人,提供并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以及对任何事物看法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场。当前主要涵盖微博、博客、微信、网站、手机短信、视讯工具、聊天工具、论坛/BBS网络社区等。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由于其门槛低易操作、平民化更个性、传播快影响广等特性,撼动了“主流媒体”在过去的绝对地位,不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其巧妙地影响着社会格局,成为公众的孕育地。
2自媒体下舆情的社会影响
2.1媒介催化广而快,导向不明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各类网络工具更迭衍生,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延展性,覆盖面更广。其信息传播从根本上解构和了传统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自媒体中人们通过各类网络工作实现点对面、面对点、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多元化通信模式。由于不受空间、时间和地点,人们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报纸,“自媒体信息”凭借其多元的通信模式、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极快的传播速度取得完胜。
然而,在自媒体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由于地位平等,彼此间互为传播主体,共同享有“私人订制信息”以及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导致“网络言论”真伪难辨、沙泥俱下,某些带有情绪性、极端性,甚至煽动性的“网络言论”使网络舆情变得非理性,导向极度不明,往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极易导致从众心理,扰乱公共话语体系以及公民的价值判断,由此产生的突发性、件,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因此应占领先机,赢得话语主动权,提高公信力。
2.2传递透而畅,监督力强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的闭塞,是我国传统制度观念及缺陷的诟病,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反应滞后,而自媒体则为舆情的传递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快速、透彻而通畅是其最大优势。平时在电视报纸上难见的各类民情、基层信息都反映出来,通过它可以迅速掌握的真实现状,再通过数据的梳理、比对、分析,成为科学决策的现实依据。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11月在杭州会见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时指出:“互联网也是施政的新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可见,建立“政民互动”治理模式是我党新时期的施政方向,让“问计于群众”、“群众问事于”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能够改变过去与群众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还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保障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力。
同时,监督是自媒体拥有且运用的独特力量,是自媒体时代下舆情的又一显著特性。监督指社会公众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等的个人观点,从而在社会的监督、检查方面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碎片式”的交互性、强大的向心聚合性、多元的传播便捷性,能使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酵、聚集,营造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对其结果造成影响。而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监督也为“反”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有效模式,“网络举报→媒体转发→社会共鸣→查处→监督”的“五步走”,已成为当前反腐的基本模式。
2.3网络舆情突发性强,“非理性表达”特点突出
在自媒体平台的催化下,当一件事情发生时,网络往往瞬间聚集、膨胀,最后爆发。由于其交互性、快速性,便在网友间迅速任意转发、肆意评论,从而短短分钟内便可形成规模浩大的声势。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平时谨言慎行的智者,身临其境于世界杯赛场,也会跟着大众一起狂呼,做出令人吃惊的举动。这种狂热下人容易暂失理性的现象提示我们,互联网上的舆情生态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一个极小的消息源都可能导致另一场“风暴”,夹杂其间的私人恩怨和各种不满情绪更容易助长传言的流散,网络舆情这种非理性蔓延,无疑更加考验现代的应对智慧。
舆情理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舆情的质量、价值,也考验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执政能力。因此,在充分了解到自媒体时代下舆情的特性后,应积极掌握分析舆情内容和导向,因地施政、有的放矢、多管齐下,正确引导走向,塑造公信力。
3自媒体时代下舆情治理之道
目前,我国在自媒体时代下的舆情处置普遍缺乏经验,政务公开、社会信息公开等相对滞后,常态化的舆情监管和引导调节上手段匮乏,在应对突发性舆情危机方面机制不健全。因此,提高舆情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搭建“硬控制”和“软引导”相结合的社会联动机制平台,发挥舆情的积极效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1坚持以“硬控制”为舆情治理基础
3.1.1完善互联网立法
法律是全体国志的体现,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统治工具。从1991年至今,陆续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电子签名法》、《互联网管理条例》等8部制度法规,同时《刑法》亦有相应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等,但随着自媒体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攀升,网络行为日益活跃,目前出台的制度法规显然已无力应对互联网及网络舆情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法律法规,特别要制定针对“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的法规,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世界。3.2.2加强与“意见领袖”良性互动,引导走向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在每个社会领域无论人的高低贵贱,只要其是脱离了孤独状态,就会立刻处在某个领袖的领导之下”,所谓“意见领袖”,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他们可以是BBS论坛的版主、专业贴吧的吧主、微博名人甚至可以是某位娱乐明星。人们往往会无条件信任或狂热的追随,他们的言论影响了大部分民众,是人们心中的权威、精神领袖,也无形中引导着舆情走向。因此在舆情治理和应急机制上有必要赢得“意见领袖”的支持与帮助,采用理性软引导方式,保持网络舆情积极健康的蓬勃发展。首先是要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定期邀请网络大咖、论坛版主、网站管理员、学术代表等就热点问题进行探讨,邀请网民参与互动,听取民声了解引导民向,引导向高层次、高水准、科学性、实用性上发展,提高网民素质,减少非理性舆情事件发生。其次是发挥“意见领袖”正面导向。“意见领袖”与网民距离较近,绝大部分是正直理性的,但不可否认也会存在情绪化,其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无疑是把双刃剑。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应第一时间与“意见领袖”积极沟通,引导“领袖”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积极正面、理性客观的观点言论,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观点在醒目突出位置显示,以达到正面理性引导的目的。
3.2.3提高舆情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网民自律意识
对舆情的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拥有一只高水平治理队伍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本文尝试打造由“信息采集员+初级研判员+高级评估师”的三阶梯队舆情队伍模式,以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信息采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度,掌握区域性地方特点及基本的民俗民情,通过计算机技术支持,对网络浩瀚巨大的信息量进行监测、过滤、筛选和采集;初级研判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综合事物分析能力,将信息采集员报送的信息进行二次提炼、加工和分析,进一步筛选舆情重点信息,把握方向;高级评估师,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分析写作能力,通过对初级研判员报送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计算机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评估,按照事件等级发出预警信息,并提出科学合理化应急方案。
网民因为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网络纷繁复杂加之隐私性较强,网民自律意识往往较差,如若不加以强化极易导致舆情危机的发生。首先推行网络实名制,即采取连接上网时实名,在网上浏览时匿名的模式,不仅保证了网民的隐私权,同时加强了管理,增强了网民自律意识,减少了纠纷,规范了网络行为;其次加强教育。通常网络虚假言论、非理性言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发帖者出于某种利益目的的行为,而其他网民好奇心使然,盲目跟风,以讹传讹。鉴于此,应通过宣传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不当言论和违法网站,并引导网民遵纪守法,增强自律意识。
4结论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网络舆情事件的具体案例,浅要分析了基于自媒体时代下我国舆情的特性,映射出其对于社会层面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根据这一特性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立法、打造“上下联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图表分析)等“硬控制”治理机制和坚持信息公开,引入“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加强与“意见领袖”良性互动,引导走向、提高舆情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网民自律意识等“软引导”的治理机制。为自媒体时代下的舆情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3):270-272.
[3]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1):109.
[4]李彪.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与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133.
[5]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1):23-25.
[6]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舆情观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43-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