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模式国际化的方法与手段探讨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供需呈现两种趋势,即总体上供不应求和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优秀的国贸人才要同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而现在学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即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偏向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实操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得少,导致学生外语交流能力等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鉴于现在国贸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对现有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以我校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还有就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但忽视了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国贸专业的选修课有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类的,但选修课终究是选修课,课时不多,深入学习研究的话是不大可能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做一些课程设计上的调整。首先,应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国际贸易地理和对外贸易概论这两本书的某些内容是重复的,任课老师应协调好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节约一些课时,把这些“多余”的时间用在人文等课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外语类课程较少,这会使国贸学生在外语交流能力方面处于劣势。我们学校的国贸专业要学的有大学英语1、2,商务英语和商务英语视听说这四本,再加上自选的两本,一共也就6本书,这对于要读四年的我们来说是有点少的,这些英语课在大一大二就学完了,这意味着大三大四的英语教学是空白的。如果自觉去学习的话,英语水平还能保持。还有,目前非外语类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书写阶段,对口语方面要求不多,甚至许多大学生不会用英语交流。这需要相应地增加英语的课程安排,多使用双语教材,像刚学的国际贸易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对一些经济的专业用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校不但要注重培养国贸学生的英语书写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商务英语的培养。
上大学以后,除了上课时间外,我总觉得很闲,那是因为以前每上完一节课就会有作业,而现在几乎没有,应适当布置一些实用的作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多上的是理论课,忽视了实操能力的培养,一些必要的实物性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变得不那么专业。学校在注重室内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应多往外走,如增加一些外贸模拟实训课、专业见习等,把理论正确地应用于实践,而不是学学理论后就在试卷上考考就行,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限。
还有,我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任课老师应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口语方面最好不带有地方口音,发音要准。像我们有门课的任课老师英语发音带有很重的口音,而且说话语速又比较快,很多时候我听不到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学起来有点困难。所以,要提高国贸专业老师的进入门槛,提高师资,进而提高国贸专业的教学质量。
只有进行合理的改革,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求职时才不会被“边缘化”,成为专业的国贸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