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文化2012春第一次作业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 5、“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礼的内在基础。 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7、庄周梦蝶体现了道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学的最大代表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 9、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 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 二、选择题 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A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 B、铜器 C、其他器物 D、纸张 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B。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孙子兵法》是B学派的经典著作。 A、法家学派 B、兵家学派 C、名家学派 D、阴阳五行家学派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C 。 A、周敦颐 B、张载 C、朱熹 D、程颢 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 B的思想。 A、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B、天道自然的思想 C、天人相分的观点 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C 。 A、《论语》 B、《庄子》 C、《易传》 D、《孟子》 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C 之辩。 A、天人之辩 B、动静之辩 C、名实之辩] D、形神之辩 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A之辩。 A、知行之辩 B、形神之辩 C、动静之辩 D、天人之辩 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A、名实之辩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10、A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孙膑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答: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的心态的等不同的层次。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2、明清实学 答:明末直至清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明清实学。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造就了一代新的思潮与学风,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朝中叶的乾嘉之学,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 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有着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则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有一对重要范畴。名实之辩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认识的发展而提出和展开的。 四、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一、以人为本 二、强大的延续力 三、以和为贵 四、重道德 五、实践理性 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那些方面 答:第一、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即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这就是他的“天人感应”学说。 第二、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三、对于人君应当如何统治的问题,他主张效法天道。在他看来,天道之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所欲人君的统治也应当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他的所谓德,主要是指仁义礼乐、人伦纲常。这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最完备的堤防。 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经世致用的精神。 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三、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 4、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 答:第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第二、天道自然的观点。 第三、“天人相分”的观点。 第四、“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 五、问答题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答:第一、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 第三、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第四、独特的表现形式。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答:第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 第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 第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