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编号:1003-7578(2010)10-013-06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兰州-
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
张志斌,陆慧玉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城镇密集区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空间结构对区域成长及社会经济整体协调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是中东部通往西部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地区,又地处黄
河上游生态环境敏感带。通过对研究区现状空间结构评价,发现区内空间结构呈严重的不均衡状态,空间差异
大,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据此,依据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提出四点措施,"因地制
宜"地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缩小区域空间差距,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空间均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就是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的优化发展[1]。区域空间结构是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本质反映,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2-3]。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经济效率已成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最佳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现阶段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5]。目前,国内已有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但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探讨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家正在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工作为建立系统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依据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对发展导向、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把经济增长作为区域发展的首选,到"以人为本"的区域发展理念,经历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体功能区是在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时期,各种区域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6]。目前,学术界对主体功能区的研究各抒己见:李宪坡[7]在解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基本问题中提出:主体功能区="地理空间+职能空间+空间";朱传耿等人[8]认为主体功能区是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樊杰[9]提出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科学基础是"空间结构有序法则",并引入区域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9-7-2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及其空间整合(项目编号04XJL003)"资助。
作者简介:张志斌(1965-),男,汉族,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E-mail:lhyu2004@163.com
均衡模型,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之间各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多样化发展模式及文化风格,扬长避短、合理选择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主体功能区就是解决区域发展无序,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功能区具
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依据功能定位构建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改善空间开发管理的机制,制定不同功能区发展,实施不同的建设、管理措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区域空间优化。
2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现状评价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位于甘青两省的交界地带,是以兰州-西宁两省会城市为核心,北起永登、南
至临洮、东起通渭、西至湟源,沿交通干线及河谷分布的城镇密集区[10]。密集区土地面积为87193km 2
,占
甘青两省土地总面积的7.44%,有各级城镇203个,城镇密度为26.91座/万km 2
;2007年,密集区人口总
计1756.37万人,占甘青两省总人口的55.69%,人口密度为209人/km 2,国内生产总值1535.41ˑ108
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741.95元,均高于两省平均水平。2.1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明显,城镇空间分布不均
现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是以城镇的
非农业人口来划分的,根据我国《城乡规划
法》
规定,密集区内包括:特大城市一座(兰州)、大城市一座(西宁),中等城市一座(白银),小城市两座(定西和临夏市),县城29座,各类城镇数量比例为1:1:1:2:29(表
1)。从表中看出,密集区内没有超大城市,
兰州市人口规模只有140多万人,西宁市人
口规模占兰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二;在计算白银市的人口规模时,依据城镇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率,第N 为城市人口应为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1/n ,本应为兰州市30%的人口规模,实际人口规模只有15%,城市规模偏小;定西市和临夏市的非农人口规模仅10万过一点;区内的县城加上中小城镇有200多座,城镇数目较多,由于大多是农业集镇,非农人口较少,城市规模很小。因此,密
集区内城镇规模分布比较分散,
人口分布差异程度较大,大、中、小城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等级规模结构,由于中小城镇数较多,城镇等级总体偏小,没有呈现出合理的金字塔结
构。
受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以及社会
经济开发等条件的影响,密集区内城镇空间分布不均。依据城镇分布特点作图(图1),从表1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Tab.1The grading scale structure of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of Lanzhou -Xining
城镇等级城镇规模(万人)城市数量(座)城市名称
非农人口规模
(万人)
超大城市
>20000特大城市100 2001兰州市141.3大城市50 1001西宁市82.6中等城市20 501白银市
20.34小城市10 202定西、临夏市
10.05、11.37县城
<102929座县城<10资料来源: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
2007
年青海统计年鉴图1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城镇密集轴示意图Fig.1Intensive axis diagram of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of Lanzhou -Xining
图上可以看出,城镇主要分布在以兰州、西宁为中心展开的轴线上,而且这种轴向分布大多是沿河谷方向和交通干线布局的,沿河谷方向主要集中在黄河、湟水、庄浪河、洮河,沿交通干线则以西陇海-兰新、包兰-兰青铁路线和国道213、212线分布,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聚集了大量人口,建立了许多城镇。在这几条城镇密集轴上,集聚了120多座城镇,占密集区城镇总数的80%,城镇密度均在30座/
万km 2以上,而区内其他地区城镇密度不到10座/万km 2
。再者,从县域城镇分布数量来看,兰州市、临洮县、临夏州、西宁市、平安县、乐都县的城镇数量分布较多,在面积只占密集区24%的区域,却集中了45%的城镇和58%的人口,密集区城镇空间分布呈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4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
2.2
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经济水平差异大
密集区内现有产业大多数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区域整体情况来说:区内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缺乏竞争力,且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影响了城镇密集区的整体优势。其中,第一产业发展主要分布在大多数县域,以农业为主,靠人工进行低层次、简单操作,农业既是城镇的经济支柱,也是居民谋生的重要手段,社会经济产值较低;第二产业受国家、资源环境等影响,集中布局在兰州市、西宁市、白银市,虽然
3市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都超过1010
元,但是工业初级化特征明显,工业结构以机械、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直接跟进消费市场变化的下游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使得轻重工业比呈失调状态(表2);第三产业以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城市及县城,且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始终未能转变为综合性的经济优势,同时,受投资环境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很小,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表2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产业结构横向对比分析表
Tab.2Industrial structure horizon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of Lanzhou -Xining
区域兰州市西宁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市海东地区兰-西密集区轻/重工业比
0.18:0.82
0.05:0.95
0.36:0.
0.26:0.74
0.15:0.85
0.26:0.74
0.21:0.79
资料来源: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
2007年青海统计年鉴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及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在地域空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选取城市化水平、人均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运用GIS
的主成分分析法、人均GDP 偏差P (P =X i -珚X
珚X 100%,其中,
P 为人均GDP 偏差,X i 为某县人均GDP ,珚X 为城镇密集区人均GDP )测度各市、县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差异(表3)。通过计算得整个密集区的平均
经济水平为0.16,
高于密集区平均经济水平的市、县有17个,与经济水平低于密集区平均经济水平的县域数相等。兰州市、白银市、西宁市的经济水平都超过密集区平均经济水平的10倍,低于密集区平均经济水平的县主要分布在定西地区(除定西市)、临夏州(除临夏市)和青海的海东地区东南部。由人均GDP 偏差计算得出与密集区偏差最大是兰州、西宁、白银3市和通渭、渭源、康乐、和政、东乡、积石山6县,最大
偏差值相差达395。从表中可以看出:兰州、
西宁两省会城市是两省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人均GDP 偏差较大,构成了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的经济核心区;分布在密集区经济核心区周围的白银市是西北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定西市的农产品加工和临夏市的民族贸易、旅游业使得两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较高,
经济水平高于边远县域地区,人均GDP 偏差不大;低于密集区平均经济水平的县主要分布在密集区边缘部,由于以农牧业为主,加之特殊的地理背景、区域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发展落后,人均GDP 偏差较
大。这种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必然导致地域空间发展不平衡,"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了区域的整
体利益及其发展,不利于密集区空间结构实现协调。
表3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水平分析
Tab.3The economic level analysis of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of Lanzhou -Xining
区域密集区兰州市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经济水平0.162.201.00.580.341.660.62-0.280.54人均GDP 偏差
区域0定西市167通渭县24陇西县0.03渭源县-35临洮县318临夏市-34临夏县-61康乐县9永靖县经济水平0.92-0.520.08-0.0.141.22-0.96-1.080.42人均GDP 偏差
区域-50广河县-72和政县-58东乡县-70积石山-西宁市-0.1大通县-68湟中县-71湟源县-8平安县经济水平-1.06-1.28-1.24-1.382.000.680.50-0.021.06人均GDP 偏差
区域-65民和县-70乐都县-77互助县-75化隆县198循化县74尖扎县-23贵德县-9平川区50
经济水平人均GDP 偏差
0.00-49
0.20-25
0.78-28
-0.78-30
-0.48-23
-0.-24
0.02-3
0.9879
资料来源: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
2007年青海统计年鉴2.3
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环境问题严重
资源是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乃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本区地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敏感带,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密集区内具有丰
·
51·第10期张志斌等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
富的矿产、水电及旅游资源禀赋: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白银和青海海东地区成矿带,2007年,白银的十种
有色金属产量达到40多万吨,海东地区成矿带的年矿产量达到168.56万吨;水电资源富集地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域,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寺沟峡河段上有13座大中型水电站,年发电量达400亿kw ·h ;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县区,随着丝绸之路、黄河风情等精品旅游线路地位的提升,迤逦迷人的自然风光、底蕴丰富的名胜古迹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旅游创汇收入竟达30亿元。但是,资源富集区
同时也是著名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区域土壤侵蚀竟达1000t /km 2
,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区总
面积的70%,
每年损失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20万吨以上。而在这些资源富集地之外的其他地区则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微乎其微,区域普遍干旱缺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0.91亿m 3
,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及全国
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再加上人为的资源浪费,植被破环,管理不善,滥垦滥采,强化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仍在增长,资源分布如此不均,环境问题如此严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密集区内既"富饶"又贫困;同时对东中部地区特别是黄河下游和首都圈的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更加剧了密集区内空间差异程度,成为密集区社会经济发展瓶颈。
3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
3.1
构建兰州—西宁"双核心"空间发展格局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刘春艳[11]
在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构
研究中强化了兰州主中心、西宁、白银副中心,培植母子型组合城市结构,雷春芳[12]
在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中提出"一轴-两圈,多中心组团"的空间发展构想。上述研究都是基于多中心、轴线发展的空间格局,而基于主体功能区下的空间发展就是要依据各地区空间的实际情况,强调其空间的
主体功能特性,
为此,要构建以兰州-西宁"双核心"空间结构,促使区域空间有序开发。"双核心"空间结构[13]
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现象,它揭示了两功能不同的城市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了区位上与功能上的互补。对于西北内陆相距仅为296km 2的兰州和西宁两省会城市来说,采取"双核心"空间发展格局,不仅可以改变两市孤立的发展状态,发挥区位优势,而且可以形成新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动力。兰州-西宁"双核心"空间结构包括两个层次即中心层和边缘层:1)中心层是兰州市和西宁市,突出两市在核心结构中的龙头作用,兰州市将榆中、河口、阿甘镇、西果园纳入城市拓展空间,使永靖、临洮并入兰州市辖县之列,不仅可以解决兰州城
市用地紧张和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困境,
还可以扩大兰州发展空间;西宁市要在空间上突破"十字型",向东部条件优越的河湟谷地方向发展,将互助、平安县划归西宁市统一管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容易协调处理各种事物,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在没有空间状况下,展现两市的工业、科教、商贸主体功能。2)边缘层是白银市、定西市(除岷县、漳县)、临夏州和青海省的海东地区以及贵德县、尖扎县,由于远离兰州和西宁市,受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必须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依靠贯穿区内的铁路、国道、电信
光缆、
运输管道、河流优势,交通、通讯网络比较发达,空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技术流为地区带来的巨大活力,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经济带,国道212发展轴、国道213发展轴、黄河上游贵德至循化段发展轴,带动区域的空间发展。此外,在这片区域中只有一座中等城市(白银市),小城镇发展
规模偏小,
中间的链接及农村发展作用很弱,"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所以,利用形成的这两带三轴,以轴-带带动县域空间发展模式,加快区内中小县城及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及县城、集镇、村落四级城镇之间的四级网络,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区域网络化的空间发展,促进区域空间协调。3.2调整密集区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14]
,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布局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密集区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坚持"发挥区域主体功能、突出
特色产业、
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整合发展"的原则,克服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实行点、线、面合理布局,提高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提出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应遵循均衡发展:1)"双核心"结构的中心层,第一产业要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等城市高效的绿色生态农业;第二产业要利用区域现有产业优势,通过区域性支柱产业(以轻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技术的产业为主)的建设,发
·6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
展比较优势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机械、生物制药产业;第三产业发挥兰州、西宁较强的区位优势,凸显出内陆旱码头重要功能,发展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商贸、物流、信息、金融业等,同时,以"黄河之都"和"中国夏都"两大品牌塑造成国家级旅游名胜。2)"双核心"结构的边缘层,第一产业要加大这些县区反季节蔬菜和温室精细化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及高原牛羊肉制品等的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农牧业;第二产业则依托白银有色金属优势,提高企业之间的技术和人才交流水平,重点发展新型合金、结构、稀土材料,形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将定西、海东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兰州的技术优势进行
充分整合[15]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产业的综合化、精细化和高技术化成为全区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主线,加快中藏药发展,培育了以马铃薯、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技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将单纯的依靠农业发展转变为依靠二
三产业发展,打造"千年药乡"、"陇上花圃"基地;发挥黄河上游"水电走廊"优势,加快大中型水电站和配
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以临夏州(除永靖县)及青海省的贵德、尖扎、化隆、循化等少数民族县为主,挖掘丰富的文化遗存、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宗教文化、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商贸、物流等其他第三产业发展,形成面向甘南牧区乃至青藏高原牧区的产业体系。
3.3强化资源合理利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主体功能区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了首位,并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摈弃了GDP 增长至上的理念,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外延到内涵,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划分主体功能区来体现"宜生态则生态,宜经济则经济"的合理空间发展模式[5]
,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内优化、重点开发区占密集区总面积的比例较低,而、禁止开发区占的比例较高,优化、重点开发区资源如何高效利用,开发区如何发展,禁止开发区如何保护环境问题是目前面对的重要问题。文中以主体功能区的主要思想及密集区内实际情况,对密集区进行分区调整:"双核心"结构的中心层即优化、重点开发区,要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以高科技、新技术为动力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替代可再生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利用结构,保持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做到增产减污,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双核心"结构的边缘层即、禁止开发地区,在保护有限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
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加强保护和治理,增加对开发区的重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及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16]
,严格控制污染型工业项目上马,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以重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建立起良性的生态经济体系,打破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的恶性循环链,实现最小资源消耗和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鼓励中心层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对生态脆弱的山地和荒漠边远地区的边缘层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4树立整体发展意识,提高区域管治力度
密集区跨越两省,历史背景、风俗文化、行政区功能,发展等差异明显,相互之间的冲突与分歧时
常存在,"各行其是"的发展模式分散了整体功能的发挥,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严重滞缓了区域现代化进
程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就是本着"整体协调"的原则,树立"立足全区、区域联
动、
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缓解区域性约束加剧,适度打破行政分割,加强国土空间协调管理,强化省域之间的整体意识。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组建一个有推动组织、管理的行政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解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监督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协调各市、县、区与镇之间多层次的关系;调整完善区域法规,提高区域管制力度;构建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体系:中心层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边缘层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进行"开放联动、平等协商、依法规范"地解决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满足区域的共同利益需求。
·
71·第10期张志斌等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
4讨论
主体功能区为区域空间合理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内容,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文中在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理解的基础上,只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城镇体系与城市分布、社会经济水平、资源环境进行评价,提出相对应的空间结构优化措施。但是,由于主体功能区本身需完善和发展以及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所以,在评价分析和优化措施中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尚未具体分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凯."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上、下)[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3.[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5.[4]国家国土地区所课题组.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5,2:35-39.[5]方忠权,丁四保.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J ].地理科学,2008,28(4):384-784.[6]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8-13.[7]李宪坡.解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基本问题[
J ].人文地理,2008,23(1):20-24.[8]朱传耿,仇方道,马晓东,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2007,27(2):136-141.[9]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10]张志斌,赵睿琪.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9,32(3):462-469.[11]刘春艳,白永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22-27.[12]雷春芳.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07.[1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9-324.[14]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5):73-77.[15]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 ].经济地理,2006,26(1):96-99.[16]张郁,丁四保.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J ].经济地理,2008,28(5):849-861.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of Lanzhou -Xining in the view of principal functional zones
ZHANG Zhibin ,LU Huiyu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Gansu ,P.R.China )
Abstract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have been the growth pole i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society.Its spatial structure profoundly impacts the regional growth and pushes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in Lanzhou -Xining connects the Middl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Qingzang Altiplano ,
Also this region locates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hich is an impressible environment.We studi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region.It showed that high imbal-ance and the othernes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restricte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Consequently ,under the idea of principal functional zones ,we put forward four points to optimiz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 of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shorten the regional spatial distance ,advance all -around ,harmonious and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Key words :principal functional zones ;city -town concentrated area ;spatial structure
·8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