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教育为本”和“富民强县,教育为先”的治县方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构建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特制定本方案,经县委、县研究批准后实施。
一、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
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围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创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科学合理地进行校点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立足长远、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发展。
二、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
确保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坚持集中办学、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科学合理的选址,统筹考虑生源的区域分布,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坚持“规模、效益、质量兼顾”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读、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坚持集中投入,投入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的原则。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集中人、财、物力,逐步实行相对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根据实际,分步实施,逐步调整的办法。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增加投入,提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思路,撤并生源少、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扩大保留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收缩农村办学规模,扩大城镇中小学规模,形成“小学以城镇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为主,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为补充;初中以城镇初中为主,乡镇寄宿制初中为补充;高中全部集中在县”的布局调整思路,把集中办学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加快集中办学工作。
(二)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工作步骤。以江边小学为试点,大胆实行农村教育集中办学改革,逐步扩大集中办学规模,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县学校布局调整。
四、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目标
全县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主要为:学前教育农村学前班幼儿园 义务教育小学教学点
五、布局调整工作措施
一是全县各级要加强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一件惠民的大事来抓,在、财政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二是整合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改项目和标准化建设项目、希望工程项目等农村中小学各种项目资金投入,全力做好布局调整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作;
三是各级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集中办学的优势和意义,干部、教师进村入户,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全县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中办学氛围。
四是加大“两免一补”的宣传力度,规范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积极争取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名额,管好、用好“寒窗助学”资金、人民助学金,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五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学校安全“一把手”和 “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全面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规范学生安全行为,确保学生在校和路途安全,解决群众对学生安全的后顾之忧。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模”的高尚精神,帮助教师确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制定培养目标,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七是认真做好撤并校点、集中办学前的调研准备工作,在条件具备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