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是大家的》是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第一课,编著的意图是通过“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四个部分,认识学校的公物,关注学校公物的使用情况,养成公物要用心爱护的意识,学会爱护公物的方法,形成爱护公物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时,我通过“视频《小图书》导入,讲授部分主要以游戏闯关形式进行,第一关寻找公物,第二关扮演公物,第三关爱护公物”等几个环节设计本课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公物,在思想上提升对公物的认识,并能主动的爱护公物。
《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与儿童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因此,我设计了“游戏闯关积分”、“划区域找公物”、“扮演公物”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周围环境的兴趣。首先,在认识公物的时候,通过视频《小图书》及设定问题“图书是谁的,是用来做什么的?”体会公物的特点是供大家一起使用,从而真正建立公物的概念,为闯关游戏寻找教室内、教学楼内以及校园内的公物做了铺垫,其次,每一关游戏结束后都有重要的问题作提升,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游戏中蕴含着知识与道理,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再次,在扮演角色中体会受损公物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从而引出第三关的爱护公物的方法,可以说这几个活动是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认识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潜下心来认真专研教材,将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学习。
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于孩子所问的一些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回答完美;教师的激励语言单一,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略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导致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在讨论爱护公物的方法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通过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结合学校“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的教学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设置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精神,为学生搭建一个愉快学习的平台,实现与学生共成长的理念。
9《这些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篇二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选择了这一课是因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属于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存在不足: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再仔细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2、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3、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致使整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4、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啰嗦的地方。
9《这些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篇三
设计思路依据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分析了教材地位和学生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了重点难点,课前安排和准备充分。教学过程按照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上课,教师扮滇导演的角色,组织、引导裳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每介数党还节围绕课标及目标高效开展活动,有效地完成了教觉任务s党生学习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明显。
但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与归纳提升环节中思维不够活跃,概括归纳能力不尽人意,稍有延时;展示点评环节还有学生不大胆,放不开,辩论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境界。对于课堂上的这些缺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开展小辩论等活动,锻炼学生展示胆量。另外,当堂检测后,有两个学生成绩没有赶上平均成绩,有待于耐心鼓励和帮助,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