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硅谷”即美国的“斯坦福科研工业园”,在近40年的时间里,己逐步形成半导技术开发密集中心。该地区集中了美国96%的半导体公司。“硅谷”由10个小城市组成,周围有斯坦福、贝克莱等6所大学。目前,“硅谷”己成为美国第九大制造业中心,是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的主要产地。“硅谷”还是激光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无线电话袖珍计算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 “硅谷”的特点可集中为五个方面即高技术企业密集、高技术产业密集、高技术人员密集、信息高度集中、资金门自度密集。
德国的“技术园地”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高技术密集开发区域较唤(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技术园地”是这类开发形式的贝纽。德国的第一个“技术园区”是“柏林技术革新和新企业中心”,于1983年11月正式建成,紧接着是1984年7月成立的“埃森技术和新企业中心”。这类“技术园地”的主要功能在于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方面,为企业寻求合作对象,并提供研究场所和设备,为企业节省研究开发费用:提供诸如技术转让和制造技术及专利等方面的信息,并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参加技术交流会和商品交易会提供便利条件。一般说来,“技术园地”是吸引小企业来此从事技术开发的一种形式,各个企业不会长期在这里工作,一但完成新产品的研制工作,这些企业就迁到其它地方。进入“技水园地”的企业,可获得的补助,也便于得到贷款。
英国“剑桥科学公园”英国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着手建设“剑桥科学公园”,在这一区域中已有225家从事高技术开发的公司。近些年来,剑桥的高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剑桥科学园”的高技术开发范围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在这里集中了电子、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研究所近30多家,形成了欧洲新的高技术中心。目前, “剑桥科学公园”的产业与学校合作的做法在英国己引起重视,英国其它一些大学也开始探索以剑桥大学为榜样的研究开发方式。
中国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国区”该园区设于西北的新竹市郊区,于1980年底动工兴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面积约6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工程逐步建设。对于符合条件进入团区的企业,官方给予5年的免税期和免除进口关税等优惠待遇:对科技发展有贡献的工业,经“国科会”报“行政院”核准后,可从科技发展基金中拨专款资助,官方投资额一般以不超过该科学工业总投资的49%为限,若投资者采用的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特殊贡献,在经过科学工业局认定后,可减免其承租土地5年租金。该园区着重引进电子信息处理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高级精密技术、高级精密技术材料以及能源技术等,其发展重点在于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培养科技人才方面。
“武汉·中国光谷”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综合光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与贸易、产业发展与空间拓展以及相应的生活服务各项功能,形成"一区一轴"的基地空间布局构架。“武汉·中国光谷”(Optics Valley of China)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50平方公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产出规模的光电子信息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