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 目人类属于自然,自然不属于
人类,但人类占据着自然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10 年
一、研究背景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很长的时间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生活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公共认识中,已经有了一个符合大众心理的答案——敬畏自然,我们要尊重自然,否则自然要报复我们,尤其是在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自然灾难之后,非典、印度洋大海啸、北京沙尘暴、汶川地震等等,这些一次次的给我们敲响警钟,也将“敬畏自然”这个理念种在人们心中。
2005年第二球《环球》杂志发表了一篇极具争议的文章《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次文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所写,此文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何祚庥院士的观点,何院士认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应该以人为本,“敬畏自然”是一种反科学的理论,人类不应该对大自然敬而远之,而是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知自然并对自然有所作为。
此后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纷纷发表的了自己的见解,有支持者,有反对者,更有很多人谩骂何祚庥院士是在造谣,在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对者意见大致如下: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应该以自然为本,“敬畏自然”是科学的,是一种心理而非是一种行动,与人类科学的认知自然不相违背。
二、研究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思考,这是不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报复。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何祚庥院士的观点正确与否,我认为我们绝不应去谩骂他,正是因为他,我们才对这个问题重新思考,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他。
以“敬畏自然”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探讨,其实已经将问题的本身引入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而非是仅仅在这一个词的计较上,长久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在中国有“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等;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精髓是“人定胜天”;现在社会我们在提倡环保,保护地球。
可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微妙到人类在阐述的时候要咬文嚼字,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三、本文论点
人类属于自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仅仅是一部分,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还包括许许多多的有机体和无机体,是属于存在于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部分的,人类不可独享,不能将其占为己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时每刻不在向自然索取,我们的行为已经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已经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的主人了。
1、关于是否“敬畏自然”的讨论
在我看来,他们的讨论有些偏激了,已经不在是追寻事情的本质,成了咬文嚼字。将“敬畏自然”的讨论,转换到了“敬畏”一词的讨论,这是舍本逐末。也的确,在现在汉语中,“敬畏”的意思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容之态。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这种解释,使得一些人认为,敬畏自然就是要对自然敬而远之,害怕他。
我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我认为敬畏自然的提出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行为。因为在以前人类有太多无法解释的东西,科学还不足以帮助人类很好的认识自然,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恐惧,人类把自然看成是神圣的东西。也就是说,“敬畏自然”的观念是带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我们不应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在这里它更多的是表达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敬之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让人类“畏”的东西会变得清晰起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了。
所以我认为敬畏自然是合理的,科学的,而把它理解为对自然敬而远之是错误的,对它的解释要融入一定的环境中。
2、把自然看作是我们的父亲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重庆,亲身经历了地震。事后,在为罹难的同胞默哀的同时,我深深的感受到自然的强大,人类是何其的渺小。于是我们开始普及防震措施,宣传减害知识,学习逃生方法,人类在面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的时候,从来没选择过逃避,也逃避不了,我们会被动的去认识自然。
2010年我要毕业了,本想找工作的我失败了,郁闷中和同学一起喝酒,想通过酒精来麻木自己。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小时候,想起了我的父亲。小时候我曾苦想“父亲为何要喝酒,为何要打我”,现在我才知道答案,才了解父亲。
我们可以把自然看作是我们的父亲。人类是父亲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亲的养育,照顾,教育等等,孩子的一切都是从父亲那里得来的,孩子有权利享受这一切,就像法律要求父亲必须抚养孩子。孩子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有一天,父亲喝醉了,打了孩子,孩子不懂,不知道问什么挨打了,从此孩子开始害怕父亲。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他开始真正的认识父亲,了解父亲。而这个时候,父亲老了,甚至积劳成疾,身体出现很多问题,生活不能自理,孩子必须去赡养父亲。
这种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相似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个孩子,孩子要向父亲学习,孩子是不能教育父亲的,即使有时候父亲是错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一种父子模式,即索取—吸收—反哺,而且这种模式不仅贯穿于人类整个历史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是无法为父亲设立规定的,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父亲约束孩子,即使孩子长大了,他也无法改变父亲,因为父亲有自己的原则,但孩子会影响父亲。以此类推,人类是不能为自然立法的,自然也不会给人类立法,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人类应该学习这些规律,然后为自己立法,与自然融洽相处。
我们又一个好父亲,我们得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孩子。
3、我们的出发点在哪
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很多,单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我们应该承认,人类是自私的,人类已经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的主人了。
首先,我们认为我们有权利向自然索要一切,从我们诞生的那刻起,对自然的索取就从没停止过,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取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自然得到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人类来到地球上本身是一无所有的,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结果我们就像孩子,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合理的,把索要当成是一种权利,这是多么的荒谬啊。就像我们在孝敬父亲的时候,我们应该诚信诚意的去做,而不是用一种“赏赐”的方式。
其次,人类的活动是在改变自然,还是在为满足自己呢?有谁说我吃一口饭是为自然而吃的呢?我们修水库,修大坝等等,其出发点是在维护人类的利益,而非保护环境。
再者,在自然中,人类是处在主导地位的,人类的活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然,所以我们有责任去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创造了人类,并给他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我们找到了存在的理由,找到了索取的理由。既然人类要存在,我们总不能吃一口馒头,就忏悔一次,我们还要去呈现存在的价值,就像父亲养育了孩子,他就可以安享晚年。
4、一群羊的故事
草原上有一群羊,夏天的时候水草丰盛,羊群大量繁殖,渐渐的天变冷了,冬天要来了,水在慢慢减少,草在慢慢枯萎,羊群的数量也在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这里无法生存了,羊群开始迁徙,它们来到了另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继续它们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羊群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应对自然变化的。而看看我们人类,从人类诞生的那刻起,这个自然已经变化了多少了,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在我们大兴土木的同时,还是考虑一下留给我们的后代一片净土吧!
不可否认,人类改变自然的方式是很霸道的!从最初的围海造田到南水北调、长江三峡,我们已经把自然变成什么了?变成是展现人类智慧的舞台!我们甚至在炫耀,楼建的有多高,桥修的有多长,路修的有多宽,目的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更甚者,要改变自然,要主宰自然,试问楼在高、桥再长、路再宽,8级地震之后能剩下多少?狂风暴雨之后有何能存?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了,可是问题也同样越来越多了啊,这就像画圈一样,把你所会的东西画一个圈,会的越多,圈就越大,同样,圈外的范围也就越大。人类在自然面前,还很无知,那些试图改变自然的言论只会拉大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只会让我们与自然越走越远。
5、狂想
我们经常在做实验,我想我们也有可能是别人的实验。
假设我们是别人的实验。宇宙的一切是由“某某某”创造的,这里用神来代替“某某某”,也就是说我们是神的实验品。神每天在观察我们,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天他高兴了,给我们浇点水,然后我们风调雨顺,有一天,他生气了,然后就地震了,等等。我也觉得我的假设很荒谬,但我从没否决自己这种假设的可能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真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
其实我更想借此阐述另一种思想,自然是有生命的,会感知人类所做的一切,所以,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一切,并非是偶然,是有一定因素的,我们应该反省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要一意孤行,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的主宰,是自取灭亡。
四、总结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让我对很多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也开始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我觉得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还要分两个层次来分析,即思想和行动。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主流是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提倡要保护环境,但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就以中国为例,有多少人知道人应该尊重自然,我们虽然看到很多人在网上,报纸上讨论是否“敬畏自然”,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去亲身实践过,我们不应该在海啸之后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在地震之后才去感悟生命的脆弱。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普及这种认识,虽然《敬畏自然》是一篇小学课文,但读完小学的人有几个去做过敬畏自然的事呢,这种认识的普及不应该仅仅是口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去实践我们对自然的承诺。
